【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報道】2021年5月中旬臺灣地區(qū)疫情肆虐,雙北巿的萬華、板橋等地成了重災區(qū),臺當局宣布全臺進入三級警戒,行至年底臺灣疫情剛和緩一段時間,2022年1月4日虎年開端,疫情再起。一開始只是4例的本土個案,未料在民進黨當局刻意營造的“+0”氛圍中,防疫開始輕忽,隱形傳播鏈開始傳染。
回顧去年臺灣地區(qū)疫情始自于萬華茶室,當時疫情發(fā)展迅速失控,甚至街友染疫而身亡,讓臺北市萬華區(qū)一度成為“空城”。然而,“空城”的傷痛不止來來于疫情的沖擊,更來自于民進黨高官的口不擇言。當時臺衛(wèi)福部門副手石崇良曾稱“萬華是疫情破口”,這讓身在萬華區(qū)生活的民眾實在無法接受,他們除了要面對親人離世的悲痛,還要背負民進黨當局污名化的罪名,雖然大家當已漸漸淡忘,但對萬華人來說,無疑是一輩子的傷痛。
疫情重災區(qū)——萬華(攝/義佳欽)
如今挺過疫情,位在萬華的龍山寺盡管重新開放,但入寺上香的人潮稀稀落落,遠遠不如往年的萬頭攢動。捷運龍山寺站外墻也掛起“共同抗疫-期待昔日鬧熱光景再現(xiàn)”的標語,替艋舺商圈打氣加油。
疫情下的龍山寺(攝/義佳欽)
疫情下的龍山寺游人稀少(攝/義佳欽)
萬華區(qū),是臺北市較早發(fā)展的區(qū)域,位于臺北市西南側,昔稱“艋舺”,鄰近淡水河畔,曾是臺灣北部地區(qū)盛極一時的貿易集散地,在島內素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這里有許多老舊社區(qū)及古跡,也有臺灣年輕人喜好聚集的西門商圈徒步區(qū)引領時尚潮流。伴隨著城市發(fā)展重心轉移,萬華所在的臺北西區(qū)盛極轉衰,不復往日的繁華。萬華漸漸成為臺灣民眾眼中“人口密度高、環(huán)境較臟亂”的地方。
疫情下的龍山寺游人稀少(攝/義佳欽)
萬華龍山寺——始建于清乾隆5年,是臺北三大寺廟之一,也是臺灣地區(qū)二級古跡,位于廣州街與西園路口,建筑為坐北朝南的坐向,建筑設計采三段式格局由上空烏瞰呈“回”字形,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其周邊的傳統(tǒng)風味市街具有十分濃厚的民俗氣息。
龍山寺
兩岸龍山寺 香火連閩臺
從明朝末年起,泉州人開始大量移民臺灣,晉江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移民來到臺灣。艋舺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在接受福建日報采訪時曾介紹,臺北開發(fā)初期,瘟疫頻傳,有祖籍泉州的人到晉江安海的龍山寺迎請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并捐建了艋舺龍山寺。興建之初,為了感念先民開發(fā)艱辛,建造者不僅完全依照安海龍山寺的圖樣而建,連所用木料、磚石,甚至工匠都是從福建來。艋舺龍山寺的建筑形制和做法完全承襲了閩南匠藝,如重檐歇山頂、重檐式鐘樓等,就連建筑細部的處理上也竭盡閩南匠師之能事,譬如大殿石工為惠安石匠張木成的作品、龍柱是廈門交趾陶大師洪坤福的作品,無不集中體現(xiàn)了福建寺廟建筑的風格。
龍山寺
清代閩臺對渡時期,一艘艘滿載大米、蔗糖、水果、海產(chǎn)品的商船,從臺北起錨駛向福建,這些船只由大陸返回時順帶運回建筑材料和壓艙石,一般的梁柱木頭多采用福州杉,石材多采用惠安的青斗石,磚瓦多購自漳泉地區(qū)。這些石頭、木材被運到臺灣后,被廣泛用于建造龍山寺、行天宮等廟宇。
艋舺龍山寺的一梁一柱亦華美至極,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等比比皆是,盡顯深厚的中華歷史人文底蘊。200多年來雖經(jīng)歷天災人禍,但龍山寺經(jīng)過多次重修,兩岸同源的香火從未斷過。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