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民進黨所謂“復興臺語” 不過是“文化臺獨”的陰招!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評論 > 特別策劃 > 熱點觀察      2024-08-01 17:55:50

  閩南語、客家話更名為“臺灣臺語”


  所謂“臺語”兒童讀物


     繼在臺灣高中語文課本中大幅刪改文言文數(shù)量后,賴清德當局又在“文化臺獨”有了新動作。7月21日在民進黨第二十一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上,賴清德全程用閩南語致詞,揭示“建立臺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此外,為配合所謂“語言整體發(fā)展方案”,臺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近日公告稱,將閩南語、客家話的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臺灣臺語”“臺灣客語”能力認證考試。

  據(jù)臺灣“中天新聞”報道,臺當局教育部門近日已預告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臺灣臺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時值草案預告階段,預告期程為60天。該部門聲稱,此舉是應臺行政機構的“語言整體發(fā)展方案書面用語規(guī)范”,并配合民進黨民代陳培瑜的建議。

臺當局擬更名閩南語為“臺灣臺語” 學者:不合理、不科學

民進黨想把閩南語變“臺語” 蔣萬安:民眾更關心缺電


更名目的只為“文化臺獨”


  

    無論是閩南語還是客家話都是中國的地方方言,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民進黨當局搞所謂“正名”,不過是其處心積慮推行“去中國化”的又一鬧劇,改變不了深植于臺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

  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潘朝陽表示,將閩南語、客家話更名為“臺灣臺語”和“臺灣客語”是民進黨當局全面推進“去中國化”的一環(huán)。

  潘朝陽稱,民進黨當局主張更名的邏輯是,臺灣超過2000萬人口中的大部分是閩南人的后代,“但現(xiàn)在不宜用閩南二字,因為他們認為閩南的概念來自中國大陸。他們要‘去中國化’、搞‘臺獨’,就要用所謂‘臺灣主體’去替代閩南的稱謂。這是在玩文字游戲?!?/p>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民進黨一直想把閩南語更名為‘臺語’?!迸顺栠M一步指,這次“教育部”的動作是民進黨當局加速“去中”的例證。在“臺語”前加上“臺灣”二字,更顯可笑。這個分類法從現(xiàn)代語言學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甚至反科學的,在臺灣被廣泛使用的閩南語就是福建廈門、泉州、漳州等閩南一帶使用的方言。閩南語和客家話均源自中原地區(qū),現(xiàn)代語言學的研究認為,這兩種方言都屬河洛話的分支。

  民進黨當局的更名動作也將潛移默化影響年輕世代的認知,他提到,自新課綱上路以來,臺灣輿論的反對聲音就不絕于耳,因為許多人預料到這樣的教育將給年輕人帶來什么后果?!罢J知能力的偏差乃至退步,波及的不只是文科學生,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學習數(shù)理化也會受影響,因為基礎認知的‘馬步’沒有扎好。”

  對于將閩南語更名為“臺灣臺語”,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主任吳昆財?shù)幕貞牵骸坝w彌彰、徒勞無功、居心叵測”。他表示,語言名稱本無政治內涵,除非有心人士想倒果為因,“去中”的心思在更名的過程中昭然若揭。全世界的閩南語實則大同小異,不需要刻意區(qū)分,通稱為閩南語最適宜。

閩南語改“臺語” 民進黨再搞“去中國化”鬧劇

臺當局要將閩南語改名“臺灣臺語”遭炮轟

  妄將閩南語變“臺灣臺語” 民進黨“正名”鬧劇屢戰(zhàn)屢敗


民進黨當局擬稱閩南語為“臺灣臺語” 島內輿論批可悲可笑


  

  臺灣幼兒園閩南語闖關活動 圖源:臺媒

   民進黨當局擬把閩南語改稱“臺灣臺語”的消息一出,引發(fā)島內網(wǎng)友熱議。島內知名電子布告欄PTT上,有網(wǎng)友批評:“民進黨真的很愛搞意識形態(tài)”;還有人諷刺說:“改天出現(xiàn)‘臺灣媽祖’‘臺灣關公’‘臺灣玄天上帝’等用詞也不奇怪”……

  《聯(lián)合報》評論指出,當年日本把其殖民統(tǒng)治下的臺灣人的語言概稱為“臺灣話”,本是赤裸裸的歧視,怎么如今反而變成改名依據(jù)?立論如此混亂,難怪有“獨”派把大陸民眾講閩南話說成“中國人學臺灣話”,根本是指鹿為馬。硬把閩南語改成“臺灣臺語”,看似自大,其實自卑。民進黨寧以曾經(jīng)的日本殖民者為師,也不愿自己的語言和大陸扯上關系。這樣的“正名”太可笑,文化能用政治抹掉嗎?

  “欲蓋彌彰、徒勞無功、居心叵測。”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以12字評論此事,認為這背后的“去中國化”心思昭然若揭。

  臺灣作家洛杉基撰文指出,“獨”派硬要把源自大陸的閩南語改名為“臺灣臺語”,用以凸顯臺灣島是個“獨立的國家”,連語言都要設法與大陸切割,實在既可悲又可笑。

民進黨政客何不把自己的“中國姓氏”去掉?

臺當局更名閩南語為“臺灣臺語”?挨轟:“去中國化”的文字游戲


民進黨當局將把閩南語更名為“臺灣臺語” 國臺辦:又一出鬧劇


 

  國務院臺辦7月24日舉行例行新聞發(fā)布會,發(fā)言人朱鳳蓮回答記者提問

  有記者問,賴清德日前在民進黨全代會上致辭全程使用閩南語。另外,民進黨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日前預告,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臺灣臺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對此有何評論?

  朱鳳蓮表示,這是民進黨當局處心積慮搞“去中國化”的又一出鬧劇。

  朱鳳蓮說,臺灣鄉(xiāng)親講的閩南語、客家話,和福建、廣東鄉(xiāng)親講的閩南語、客家話是一樣的,是漢語在長期歷史中形成的地域性分支或變體,由福建、廣東地區(qū)先民帶到臺灣地區(qū)。她用閩南語說,“臺語”就是閩南語,古早時自福建傳到臺灣,兩邊都聽得懂。又用客家話說,臺灣鄉(xiāng)親講的客家話,是從廣東傳到臺灣,兩邊講的客家話是一樣的,都聽得懂。

  朱鳳蓮說,民進黨當局企圖在方言名稱上做政治文章,完全是自欺欺人。無論他們怎么折騰,都磨滅不了臺灣社會的中華文化印記,淡化不了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


臺灣人講閩南話就是中國人講中原話


     

    以臺南為例,上世紀英國傳教士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根據(jù)臺南人語音編寫的字典,卻叫做《廈門音新字典》,其實就是一部廈門話、閩南話的辭典。換句話說,這是洋和尚證明并正名中國內在于臺灣,臺灣人的主體性是中國。

  以賴姓人家為例,賴姓人口常見在廣東、江西和臺灣地區(qū)。先秦時,賴人主要的活動區(qū)域在豫南鄂北一帶。據(jù)《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文獻通考》、《息縣志》所述,賴氏子孫以封國為氏。賴為周文王第19子姬穎的封地,位于今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包信鎮(zhèn)。在這個古稱“褒信”的中原鎮(zhèn)上,年年舉辦“世界賴氏懇親祭祖”活動。

  自西晉末年開始,中原河洛漢人大規(guī)模入閩,比如著名的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大姓”。這為原居東南方的閩越人帶來生產(chǎn)技術的進步,促進社會變革與文化交融,包括語言。

  第二次中原河洛漢人大規(guī)模入閩,是唐初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領五十八姓移民福建,“世鎮(zhèn)漳州”,后來陳元光被當?shù)厝嗣褡馂椤伴_漳圣王”。據(jù)《臺灣省通志?氏族》、《漳州開發(fā)史考辨》、《云霄縣志》所載,這次移民其實有八十多種姓氏入閩,福建得到進一步開發(fā),河洛話大量落地福建。陳氏父子為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就是今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人。

  而第三次中原河洛漢人大規(guī)模入閩在唐末,移民領袖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名叫王審知。唐亡后,王審知在后梁被封“閩王”。黃典誠主編的《福建省志?方言志》指出,唐代這兩次大規(guī)模的中原漢人入閩,構成了閩方言最重要的基礎:既有東晉時期來自中原人士保留的上古雅言,也有唐代中原人士帶來的中古漢語。閩方言,也就是中原話。

  到了宋室南渡,再次出現(xiàn)大批中原人士移民入閩,福建地區(qū)人口急增。

  這四次中原移民南遷的共同特點是:數(shù)量龐大、時空集中、社會地位高、語言與遷入地的方言差異極大,再加上福建相對隔閡的地理條件,造成外來人與本地人激烈的交互影響與文化融合。閩方言因而保留較多的中原官話,尤其是中古以前的河洛話。

  總而言之,操著一口中原河洛話的賴姓人家,原是周的封建貴族,或在晉,或在唐,或在宋,或在更晚些時候移居福建,乃至廣東。明末清初,賴氏族人開始遷徙至臺灣。其中閩南移民多居住在彰化、云林、臺南、高雄等南部地區(qū),而廣東移民則多定居在臺中、新竹、苗栗、桃園、臺北等地區(qū)。

  臺南賴姓人家,必是閩南移民,也必是中原移民。臺南話,必是廈門話,也必是河洛話。中國內在于臺灣,臺灣人的主體性是中國。那為什么,發(fā)展三千年歷史的閩南語,遽在今年成了“臺灣臺語”?仿佛閩南語是新生的語言?

  對語言文化與民族認同實施“土斷”,確乎是“洗滌人心”的好手段,也是臺灣自絕主體性的好辦法。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曾經(jīng)指出臺灣政治人物記憶斷層的荒謬:用本土生長一萬年以上的芋頭來象征入臺不過五十年的大陸人,卻用不到四百年歷史的番薯來象征入臺四百年的本省人。(綜合國臺辦網(wǎng) 中新網(wǎng) 臺海網(wǎng) 臺灣“中時新聞網(wǎng)” 臺灣《聯(lián)合報》)



責任編輯:黃楊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