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馬建昌:哈尼哈吧要讓更多人傳唱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4-01-30 11:22:18

馬建昌:哈尼哈吧要讓更多人傳唱

1月18日,馬建昌為來自四川、廣東等地的中小學生講述哈尼族文化。

“祖先跨過了很多山,走過了很多河,來到這個有山有水的地方……”近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哈尼哈吧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馬建昌唱起哈尼哈吧,講述著哈尼族古老的歷史。深沉而綿長的歌聲繞過哈尼族的蘑菇房,縈繞于層疊壯闊的哈尼梯田之上。在他看來,每多一人來聽,就能增加一份傳承的力量。

學會古歌 歷練能力

在哈尼語中,“哈尼哈吧”意指哈尼古歌,是一種莊重典雅的歌唱調(diào)式,內(nèi)容涵蓋哈尼族生產(chǎn)勞動、人文禮俗、吃穿住用等方方面面,被譽為哈尼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百科全書”。可以說,凡有哈尼族聚居處,就有哈尼哈吧;凡見哈尼梯田處,就能聽得到哈尼哈吧。

馬建昌出生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的一個哈尼莫批(掌握哈尼文化的祭師)世家,從小就對哈尼哈吧有濃厚興趣。每當長輩吟唱哈尼哈吧時,他都會靜靜聆聽,一一牢記。

1974年,時年19歲的馬建昌跟隨父親馬莫依系統(tǒng)學習哈尼哈吧文化,同時拜哈尼莫批李巖簸為師,學習哈尼哈吧演唱技藝?!白畛?,要整日不間斷地學,要滿心滿耳灌滿哈尼哈吧,再慢慢消化理解?!被仡檶W習哈尼哈吧的歷程,馬建昌深切地感到,堅持下來不容易。

正因不易,格外珍惜。每逢祭祀、節(jié)慶、婚喪、蓋屋等重要場合,馬建昌都積極爭取去現(xiàn)場跟著父親和師傅演唱,從中歷練提升自己的能力。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憑著自己的努力,馬建昌記住了越來越多規(guī)模宏大的長篇敘事體,也掌握了即興短歌的技法,演唱吐字清晰,音腔悠長圓潤,聲情并茂。漸漸地,他從和聲者、伴唱者的角色轉(zhuǎn)為主唱,受到其他演唱者和村民的認可。

精研傳統(tǒng) 傳遞智慧

哈尼族沒有文字,因此,哈尼哈吧既是古歌又是古書,口傳心授,代代流傳,記錄著哈尼族世代從事梯田農(nóng)耕生產(chǎn)生活的傳統(tǒng),是哈尼族文化的記憶載體和傳承手段。不僅為表達祝愿,哈尼哈吧更重要的功能是傳遞處世的道理,敘說人生智慧。

“一個好的哈尼哈吧演唱者,首先應該是一個明事理、善表達的人。”隨著演唱水平日臻成熟,馬建昌越發(fā)領(lǐng)悟到,要唱好哈尼哈吧,必須要精研哈尼族傳統(tǒng),學通哈尼族文化。為此,他一面更加用心關(guān)注生活的變化和發(fā)展,時時將所思所想更新到歌詞中,一面繼續(xù)學習,接連掌握了四弦、巴烏、扎比等哈尼族傳統(tǒng)樂器的演奏技藝,并在參加各級展演活動中,豐富哈尼哈吧的演唱形式。

每年,馬建昌參與大大小小的演出數(shù)十場次,村子里的昂瑪突、矻扎扎節(jié)等重要活動也常由他主持演出。從2023年12月起,馬建昌在元陽縣阿者科村駐村演出,各方邀請仍不間斷。

有時候,在外連續(xù)演唱了好幾天的馬建昌回到自己家,仍會繼續(xù)唱上一段。舒緩的聲音徘徊在飯桌上、火塘邊,這已經(jīng)成了他獨特的記事方法。

孜孜耕耘 傳承文化

2008年,哈尼哈吧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來自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重視為哈尼哈吧演唱者增強了信心。而彼時50多歲的馬建昌除了高興,最大的感受是: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馬建昌比誰都清楚哈尼哈吧的重要性,也比誰都清楚保護傳承的難點——哈尼哈吧所含內(nèi)容廣博,傳統(tǒng)譜系十分復雜,演唱形式多樣,演唱難度比較大,加之大批年輕人外出務工,沒空學也不太愿意學,導致傳承人為數(shù)不多、年齡偏大。

“無論如何都要走下去?!倍嗄陙?,馬建昌一直在行動。他廣收徒弟,悉心培養(yǎng)了馬同惹、馬家和、馬正家、盧正昌4名傳承人。馬建昌的長子馬福忠也潛心學習哈尼哈吧。“不僅要掌握演唱方法,更要持之以恒,將哈尼族文化傳承好。”馬建昌這樣要求徒弟們。

2017年,當馬建昌被命名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時,他所帶的十幾名徒弟都已能獨當一面。2018年以來,馬建昌又著手從生產(chǎn)、表演、創(chuàng)作以及核心技能提升等方面?zhèn)鞒泄峁?,積極參加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進鄉(xiāng)村活動,并在云南藝術(shù)學院、紅河學院、元陽縣民族職業(yè)高級中學等院校與學生們互動,闡釋哈尼哈吧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和哈尼梯田農(nóng)耕文化的深刻聯(lián)系。此外,他還配合當?shù)卣块T進行非遺資源普查,以及開展錄制相關(guān)視頻和口述史等工作,幫助翻譯哈尼古歌。

馬建昌相信:與哈尼哈吧相連的一生,不言小我;傳承文化的歲月,已經(jīng)把他磨成了一本講述哈尼哈吧的“大書”。

本報記者 王 彬 文/圖

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