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宗洸 作者為臺灣“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tǒng)科學系教授
島內媒體報導臺電公司上周緊急透過“需量競價”方式,以每度10元(新臺幣,下同)的高價向民間“買電”,借以舒緩供電不足的壓力。臺經濟部門主管王美花24日面對撒大錢買電的質疑,除了再度重申不缺電,還特別強調采用需量競價是買保險的概念。
王美花關于電力與能源的發(fā)言,向來無技術內涵,上周媒體追問采行需量競價的真相,她卻回覆“需量反應”行之有年,是一項降低尖峰用電量的措施。然而,同樣是減少用電,屬需量反應之一的需量競價與其他需量反應(如輔助供電)的施行時機有別。此番高價買電是屬于緊急性的非常態(tài)作為,與一般需量反應不盡相同,而其背后因素,王美花似乎未全面了解,以買保險類比,恐是遮掩供電吃緊的話術。
王美花在核二2號機停轉前一日曾信誓旦旦地保證,今年夏天以前,即使大潭電廠8號機未上線,仍可透過慣常水力與抽蓄水力發(fā)電,維持7%以上夜尖峰備轉容量率。言猶在耳,本月6、13、19日夜尖峰的實際備轉容量率已經來到6%,經長的保證不到1個月就破功。供電吃緊之際,臺電不得不分別于上周17與19日,啟動位于核電廠內的緊急用氣渦輪發(fā)電機,其中還包括已進入除役階段的核二廠內原有的緊急用機組,這些機組每度發(fā)電成本都超過10元,標準的撒錢發(fā)電救急。
今年4月以來,臺電官網僅出現(xiàn)3天代表“供電吃緊”的黃燈,絕大多數(shù)日子都是備轉容量率遠大于10%的綠燈,代表供電充裕。然而,王美花掛保證的供電,真的充裕嗎?從高價買電、備轉容量率跌破7%,到啟動緊急發(fā)電機組,種種跡象顯示的就是供電嚴重不足,王美花嘴硬不認缺電,臺電卻是老老實實且不計成本地買電、發(fā)電,這是哪門子的供電充裕?
另一方面,正當每度10元的購電金額令人瞠目結舌之際,臺電本月起再推“實時性調整用電”保證型的購電新方案,在供電緊急時使用自備發(fā)電機或調整制程減少用電,每度收購費率將達14元。說穿了,就是供電量已無他法可提高,減少尖峰用電成了唯一解方。至此,自然也不難理解經濟部門上周高舉節(jié)電拼環(huán)保大旗,規(guī)劃執(zhí)行餐飲業(yè)“限溫令”的真正動機了。
至于供電不足的狀態(tài)何時才能改善?最快得等到大潭8號機正式商轉,才能稍微緩解此一困境;換言之,今年7月以前,前述的救急“絕招”不會停止。而且,隨著天氣變熱、氣溫上升,用電量進一步創(chuàng)新高時,停、限電風險必然大增。長遠來看,新增天然氣接收站(三、四、五接)未完工營運前,所有新建燃氣機組都無電可發(fā),屆時只怕停、限電危機不會只在今年出現(xiàn),更將如影隨形至2025年之后。嘴硬敵不過現(xiàn)實,蔡當局的能源政策已經到了必須立即調整的時候了。(臺灣“中時電子報”)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