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百年前,山河破碎,國弱家貧。一百年后,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工業(yè)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中等收入群體規(guī)模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chuàng)造出世所罕見的發(fā)展奇跡。中國經濟為何能迎難而上實現一個又一個新跨越?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span>
西電東送工程,是我國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志性工程。它的實施為西部把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對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東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西電東送,這條能源大動脈架起了東西部互聯互動、雙贏共贏的橋梁。
東西部能源結構大優(yōu)化
我國地域遼闊,能源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煤炭資源的69%集中在“三西”地區(qū)(即山西、陜西和內蒙古西部)和云南、貴州,水能資源的77%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區(qū)。經濟較發(fā)達的東部沿海地區(qū)能源資源匱乏,用電負荷卻相對集中。
西電東送是指開發(fā)西部地區(qū)豐富的水能和煤炭資源,將它們轉化為電力并送往東部電力負荷中心。實施西電東送,是我國能源資源和電力負荷的不均衡性決定的。
2017年03月5日,河北邢臺。位于太行山區(qū)段的西電東送工程即將竣工,電力工人在高空中清潔線路。沈宏潤 攝
西電東送工程最早是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80年代,我國開展了實施西電東送的有關準備工作。1992年國家批準建設長江三峽水電站,進一步為西電東送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條件。1999年國家作出西部大開發(fā)的重大決策,為西電東送的大規(guī)模實施提供了歷史機遇。
2000年,國務院同意國家計委提出的加快西電東送工程建設的建議。同年,貴州、云南的第一批電力項目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西電東送工程全面啟動。
“三大通道”打通中國能源大動脈
我國電力發(fā)展的基本格局是:“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與南北縱向的互補型聯網相比,“西電東送”屬于橫向的送電型聯網。按資源分布,西電東送工程由北、中、南三大通道構成。
北通道——將“三西”(即內蒙古西部、山西、陜西)煤電基地和黃河上游的公伯峽、拉西瓦等水電站的電力送往京津唐負荷中心。
中通道——以三峽電力送出為龍頭,將輸電網絡向西延伸至長江上游地區(qū),實現川渝和華中地區(qū)共同向華東、廣東送電。
南通道——以開發(fā)云南、貴州、廣西的水電為主,以開發(fā)貴州等地火電為補充,向廣東等東部用電負荷中心送電。
三峽大壩攔水發(fā)電,對電力聯網和南北互供、西電東送輸電格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西電東送”有力促進全國電力聯網。目前,除臺灣省外,全國各省域電網全部實現聯網,我國已形成以東北、西北、西南區(qū)域為送端,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區(qū)域為受端區(qū)域間交直流混聯的電網格局,電網技術水平和運行效率顯著提升。
專家預測,在能源轉型帶來的能源發(fā)展新態(tài)勢下,電網作為大范圍、高效率配置能源資源的基礎平臺,其重要性愈加凸顯。到“十四五”末跨區(qū)跨省電力流規(guī)模將提高到3.7億千瓦左右,電網將在資源配置、調節(jié)互濟和提高電力系統(tǒng)整體經濟性中發(fā)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超級工程遍地開花
西電東送在中國版圖上可謂“遍地開花”,同時開工的工程之多是史無前例的,單個工程的規(guī)模之大也是罕見的。這其中不少工程是“世紀級”和“世界級”的,比如長江中上游的三峽工程,金沙江上的白鶴灘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紅水河上的龍灘水電站,瀾滄江上的小灣水電站……
三峽工程
舉世矚目的跨世紀大工程,也是形成“西電東送”中通道的關鍵工程。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2003年開始蓄水發(fā)電,2009年全部建成。專家指出,三峽水電站像位于中部的一顆心臟,眾多的輸電線路就像動脈,三峽的電力將通過它們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輻射、送出。三峽水電站共有15回500千伏電力送出線,主送方向對準了華中、華東和廣東。這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
5月8日拍攝的三峽大壩及左岸電站外送輸電線路。
白鶴灘水電站
白鶴灘水電站位于金沙江下游四川省寧南縣和云南省巧家縣境內,是金沙江下游四座梯級電站中的第二級,電站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僅次于三峽工程,位居世界第二;白鶴灘至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7月1日竣工投產,這是我國“西電東送”工程的戰(zhàn)略大動脈,每年可輸送清潔電能超300億千瓦時。
6月28日拍攝的白鶴灘水電站一景。新華社記者 曹夢瑤 攝
烏東德電站
烏東德水電站是中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020萬千瓦,全面投產發(fā)電后年均發(fā)電量達389.1億千瓦時。作為烏東德水電站的主要送出“大動脈”,昆柳龍直流工程每年送電330億度,相當于海南省一年的全社會用電量。
昆柳龍直流工程是國家首個特高壓多端直流示范工程,是世界首個特高壓柔性直流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多端混合直流工程。該項工程創(chuàng)造了19項電力技術的世界第一,主要設備自主化率達100%。南方電網與國內相關廠家共同研發(fā)的柔性直流關鍵芯片IGBT成功應用到工程中,打破了國外少數廠家的壟斷。
這是7月30日拍攝的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廣東受端龍門換流站直流場。 新華社發(fā)(袁軍 攝)
“特高壓”技術成為國家對外新名片
“西電東送”的過程中,要實現大量遠距離的電力輸送,特高壓輸電技術是關鍵。特高壓是指電壓等級在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輸電技術,具有輸送容量大、距離遠、效率高和損耗低等技術優(yōu)勢。
圖為國網湖北送變電公司施工人員在±800千伏白江線工程跨漢江高塔上安裝附件。新華網發(fā) 鄒小民 攝
在西電東送發(fā)展初期,超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建設要依賴外國技術專家。2000年,天廣直流工程建成投產時,工程全套引進外國產品,工程自主化率幾乎為零。到了2010年,±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云廣特高壓直流工程建成投產,工程成套設備綜合國產化率超過62%。依托該工程的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2016年,南方電網再次挑戰(zhàn)直流輸電最新技術,采用柔性直流與常規(guī)直流組合模式的背靠背工程建成投產,工程綜合自主化率達到100%。
南方電網公司歷時10余年,先后攻克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難題,掌握了交直流并聯電網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確立了我國在世界大電網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如今,西電東送匯集了當今世界先進、齊全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特高壓更成為了繼高鐵和核電之后的又一張國家名片。
圖片來源:國家電網
截至目前,國家電網建成投運“十四交十二直”26項特高壓工程,核準、在建“兩交三直”5項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31項特高壓輸電工程線路長度達到4.1萬千米,變電(換流)容量超過4.5億千伏安(千瓦)。截至2020年,特高壓累計輸送電量超過2.1萬億千瓦時,電網資源配置能力不斷提升,在保障電力供應、促進清潔能源發(fā)展、改善環(huán)境、提升電網安全水平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東西雙贏的偉大工程
西電東送工程實施至今,送出的不僅僅是電力,更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它極大地促進了西部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滿足了東部地區(qū)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另外,西電東送工程形成了一批大型水電基地和火電基地,對全國電力結構調整和合理化布局具有深遠意義。
一條條電網跨越高山湖泊、草原荒漠,源源不斷地為東部地區(qū)輸送著高效、清潔的電力。
實現資源優(yōu)化配置
經歷20余年的建設,“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合計輸電容量約2.7億千瓦,不僅將西部地區(qū)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轉化成經濟優(yōu)勢,帶動了西部地區(qū)相關產業(yè)發(fā)展,而且也有力支援了我國東中部地區(qū)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促進了全國聯網。
推動區(qū)域協調發(fā)
開發(fā)西部電力,能夠將西部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有效地帶動西部相關產業(yè)特別是具有市場前景的高能耗產業(yè),如冶金、采礦、化工等產業(yè)發(fā)展,促進東部工業(yè)西移,縮小東西部差距。充分地體現了黨中央提出的“東西部協調發(fā)展,共同富?!钡膽?zhàn)略構想。
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
全年西電東送電量中清潔能源占比高達84.7%,為粵港澳大灣區(qū)、海南自貿港輸送清潔低碳電能超過1747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0.57億噸、減排二氧化碳1.51億噸。同時,也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區(qū)能源消費結構,大大減少對森林和草木植物等生物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促進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
綜合自新華社、人民網、央視網、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觀察者網、國家電網、中國電力新聞網等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