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示好”,歐洲為何疑慮重重
作者:本報記者 焦授松《光明日報》
第57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日前以視頻形式召開,美國總統(tǒng)拜登、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英國首相約翰遜等多國政要及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領導人參會。各方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氣候變化、維護世界和平等全球性問題及跨大西洋關系展開了討論。
拜登政府盡力“挽回”美歐關系
本次慕尼黑安全會議是拜登任美國總統(tǒng)以來首次向歐洲各國領導人就跨大西洋關系發(fā)表演講。事實上,慕尼黑安全會議對于拜登來說并不陌生:40多年前他就以特拉華州參議員的身份首次參加慕安會專家會議,在奧巴馬政府擔任副總統(tǒng)時也多次參會。不過,本次會議的意義顯然不同以往,他面臨的任務是修復在特朗普任內受到重創(chuàng)的美歐關系。
特朗普執(zhí)政時期,美歐關系陷入低谷,特朗普在國際事務中奉行單邊主義政策,不僅退出了多項國際協(xié)議,疏遠歐洲盟友并威脅退出北約,使歐盟在國際事務中陷入被動,還在“北溪-2”項目、伊朗核協(xié)議及貿易問題等涉及歐盟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堅持“美國優(yōu)先”,動輒以制裁威脅歐盟。拜登政府就任以來,致力于從根本上摒棄“美國優(yōu)先”策略,與北約等國際組織重新開展合作,并修復與歐盟等傳統(tǒng)盟友的關系。其實早在2019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拜登就已與特朗普的政策劃清界限,他形容特朗普的部分政策“令人尷尬”,并稱北約是“全球史上最重要的軍事同盟”。拜登當時承諾,“只要特朗普一下臺,美國就會回來”。而本次慕尼黑安全會議,拜登演講內容的重點之一就是美歐關系,他在演講中稱,“美國已經回歸,跨大西洋聯(lián)盟已經回歸”。拜登稱,美歐的集體安全和共同繁榮都建立在跨大西洋關系的堅實基礎上,美國將與歐盟伙伴共同應對新的挑戰(zhàn)。此外,拜登還就歐盟關心的一系列問題作出了表態(tài),包括對北約的承諾、重回氣候變化《巴黎協(xié)定》和伊核協(xié)議、對裁軍及全球抗疫的投入等。
拜登的演講給歐盟各國領導人吃了一粒定心丸,也獲得了歐盟各國領導人的積極肯定。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隨后的演講中贊揚了拜登上任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重返《巴黎協(xié)定》和伊核協(xié)議等,稱拜登的外交政策“不僅有表態(tài),而且有行動”,德國已經為跨大西洋的新篇章做好了準備,將繼續(xù)在所有領域進行國際參與。
美歐實質矛盾并未消除
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辛格指出,拜登期望歐洲在安全政策重要領域上為其減輕負擔,首先就是北約軍費支出的分攤,這一點與奧巴馬和特朗普時期的政策沒有太大改變。但這對于歐盟尤其是德國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德國雖然大幅提升軍費,但仍與北約設定的國民生產總值2%的目標相去甚遠。而且拜登政府還要求德國對北約防務承擔更大的責任,尤其是對歐洲及其周邊地區(qū),以配合美國的其他戰(zhàn)略規(guī)劃。雖然拜登現(xiàn)在尚未對歐盟提出具體要求,但這個時刻總會到來。
與北約軍費問題相比,更困難的還有雙方針對天然氣管線“北溪-2”的意見分歧。目前還在建設當中的“北溪-2”將把俄羅斯的天然氣運輸?shù)綒W洲,特朗普政府就曾出于經濟利益對“北溪-2”進行強力打壓,甚至不惜以制裁威脅參與項目建設的歐洲國家。而拜登也曾對“北溪-2”做出強烈批評,并稱這是“對歐洲不利的交易”。美國指責德國的做法將讓歐洲過度依賴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德國如今希望與美國新政府就該問題重新進行協(xié)商,這也為美歐關系的回暖增添了不確定因素。
對華政策是未來跨大西洋爭論焦點
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辛格預測,中國、俄羅斯和北約議題“將在跨大西洋議程中占據優(yōu)先地位”。這個觀點在本次會議上也得到了充分印證。拜登在演講中指出,和中國的競爭會是嚴峻的,但他相信美國和歐洲及其盟友可以主宰這場未來之爭,美歐及亞洲國家應攜手合作,做好與中國展開“長期戰(zhàn)略競爭”的準備,才能確保和平,捍衛(wèi)“民主價值”。
伊辛格指出,如果美歐雙方在中國問題上找不到共同立場,那么在跨大西洋關系中將面臨無休止的問題和無休止的摩擦。但很明顯,雙方在中國議題上的利益并不相同,在氣候保護、創(chuàng)新等領域上,歐盟有迫切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而就在去年,中國剛剛超過美國成為歐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歐投資協(xié)定也在去年年底簽訂。
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麥卡利斯特此前曾公開聲稱,美國想要聯(lián)合歐盟制定強硬的對華政策,尋求在貿易、科技等領域共同遏制中國,但歐盟內部很難就此達成一致意見,主要的反對力量來自德國等擁有較大在華利益的歐盟國家及對華態(tài)度友好的中東歐國家。如何處理中美歐三角關系,尤其是如何與美國協(xié)調對華政策現(xiàn)在已經成為歐盟內部最大的分歧點之一。目前歐盟內部的主流聲音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對華政策,而不是唯美國是從或被迫“選邊站”,包括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博雷爾等政要均表達了這種觀點。
(本報維也納2月24日電 本報駐維也納記者 焦授松)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