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中國傳統(tǒng)歷算術語解釋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文化 > 華夏黃歷 > 農歷知識      2010-03-09 14:18:58

    中國傳統(tǒng)歷算術語解釋

    斗建

    斗建的意義是《史記?歷書》集解所說的"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間,北斗七星比現(xiàn)在更接近北天極,處于恒顯圈內,每天晚上都可見到.在中國古代,發(fā)現(xiàn)不同季節(jié)的黃昏時,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jié)的標準.《?i冠子》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就是指當時不同季節(jié)里黃昏時看到的天象.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文學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與月份更密切配合,人們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東北為丑,寅,正東為卯等等.夏正十一月黃昏時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東北方丑,寅,二月指東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個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這就是古代天文歷法中經(jīng)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三正

    指三種不同歲首的歷法."正"是指正月.三正是夏正,殷正,周正.《左傳》說:"火出,于夏為三月,于商為四月,于周為五月."大火星黃昏中天時,夏歷為三月,商歷為四月,周歷為五月.這表示三種歷法的正月是在不同的時節(jié).《史記?歷書》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這是以夏歷為標準的.這兩種說法實質是一致的.《左傳》,《史記》都認為夏朝用夏正,商朝用殷正,周朝用周正.古人也大都沿用此說.《史記?歷書》更認為:"蓋三王之正若循環(huán),窮則反本",意思說,三種歷法是輪流交替行用的.這種說法是漢代的一種歷史循環(huán)論"三統(tǒng)說"的一個組成部分.到近代,中國的王韜,朱文鑫,日本的新城新藏等人根據(jù)對《春秋》歷法的研究,認為三正交替之說,只是春秋戰(zhàn)國時宣傳改變歷法的托詞,未必真有其事.科學史專家錢寶琮更認為,所謂夏,殷,周三種歷法,實際是春秋時代夏,殷,周三個民族地區(qū)的歷法,而不是三個王朝的歷法。

    朔望

    朔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jīng)相同的時刻.這時月球處于太陽與地球之間,幾乎和太陽同起同落,朝向地球的一面因為照不到太陽光,所以從地球上是看不見的.望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jīng)相差180°的時刻.這時地球處于太陽與月球之間.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滿太陽光,所以從地球上看來,月球呈光亮的圓形,叫作滿月或望月.從朔到下一次朔或者從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稱為一朔望月,約為29.53059日.這只是一個平均數(shù),因為月球繞地球和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運動都是不均勻的,二者之間也沒有簡單的關系.因此,每兩次朔之間的時間是不相等的,最長與最短之間約差13小時.在中國古代歷法中,把包含朔時刻的那一天叫作朔日,把有望時刻的那一天叫作望日;并以朔日作為一個朔望月的開始.在歷日的安排中,通常為大小月相間,經(jīng)過15~17個月,接連有兩個大月。

    東漢以前的歷法中,都是把月行的速度當作不變的常數(shù),以朔望月的周期來算朔,算出的朔后來稱作"平朔".東漢前后發(fā)現(xiàn)了月亮運動的不均勻性,此后人們就設法對平朔進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稱為"定朔".首次載有這種修正算法的歷法,是劉洪創(chuàng)制的《乾象歷》.隋代劉焯的《皇極歷》,才把日行也有遲疾(就是地球繞日運動不均勻性的反映)的因素考慮到"定朔"的計算中去。

    上元積年

    古代歷法中一般都設有歷元,作為推算的起點.這個起點,習慣上是取一個理想時刻.通常取一個甲子日的夜半,而且它又是朔,又是冬至節(jié)氣.從歷元更往上推,求一個出現(xiàn)"日月合璧,五星聯(lián)珠"天象的時刻,即日月的經(jīng)緯度正好相同,五大行星又聚集在同一個方位的時刻.這個時刻稱為上元.從上元到編歷年份的年數(shù)叫作積年,通稱上元積年.上元實際就是若干天文周期的共同起點.有了上元和上元積年,歷法家計算日,月,五星的運動和位置時就比較方便.中國推算上元積年的工作,首先是從西漢末年的劉歆開始的.劉歆的《三統(tǒng)歷》以19年為1章,81章為1統(tǒng),3統(tǒng)為1元.經(jīng)過1統(tǒng)即1,539年,朔旦,冬至又在同一天的夜半,但未回復到甲子日.經(jīng)3統(tǒng)即4,617年才能回到原來的甲子日,這時年的干支仍不能復原.《三統(tǒng)歷》又以135個朔望月(見月)為交食周期,稱為"朔望之會".1統(tǒng)正好有141個朔望之會.所以交食也以1統(tǒng)為循環(huán)的大周期.這些都是以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為起點的.劉歆為了求得日月合璧,五星聯(lián)珠的條件,又設5,120個元,23,639,040年的大周期,這個大周期的起點稱作太極上元.太極上元到太初元年為143,127年.在劉歆之后,隨著交點月,近點月等周期的發(fā)現(xiàn),歷法家又把這些因素也加入到理想的上元中去。

    日,月,五星各有各的運動周期,并且有各自理想的起點,例如,太陽運動的冬至點,月亮運動的朔,近地點,黃白交點等等.從某一時刻測得的日,月,五星的位置離各自的起點都有一個差數(shù).以各種周期和各相應的差數(shù)來推算上元積年,是一個整數(shù)論上的一次同余式問題.隨著觀測越來越精密,一次同余式的解也越來越困難,數(shù)學運算工作相當繁重,所得上元積年的數(shù)字也非常龐大.這樣,對于歷法工作就很少有實際意義,反而成了累贅.后經(jīng)曹士?j,楊忠輔等作嘗試性的改革以后,元代郭守敬在創(chuàng)制《授時歷》中廢除了上元積年.

    歲星紀年

    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人們把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jīng)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因此,木星被稱為歲星,這種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還不清楚,但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很盛行.因為當時諸侯割據(jù),各國都用本國年號紀年,歲星紀年可以避免混亂和便于人民交往.《左傳》,《國語》中所載"歲在星紀","歲在析木"等大量記錄,就是用的歲星紀年法。

    除了十二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劃(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稱呼).它的計量方向和歲星運行的方向相反,即自東向西.由于十二地支的順序為當時人們所熟知,因此,人們又設想有個天體,它的運行速度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運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這個假想的天體稱為太歲.當歲星和太歲的初始位置關系規(guī)定后,就可以從任何一年歲星的位置推出太歲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順序來紀年.當時又對太歲所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年,給以相應的專名,依次是: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zhí)徐,大荒落,敦??,協(xié)洽,?馓?,作噩,閹茂,大淵獻.如《漢書?律歷志》有:漢高祖元年"歲在大棣(鶉首),名曰敦??,太歲在午"的記載.有了地支關系,再配上天干,就與干支順序相聯(lián).在歲星紀年中,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年也給以專名,依次為: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昭陽.這樣,甲寅年可寫為閼逢攝提格,余類推.這些歲名在不同的古書中有不同的寫法.上面所列的是《爾雅?釋天》所載的通用寫法。

 

責任編輯:王佳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