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清明祭祖 喚起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深度分析      2024-04-09 14:51:32

深度分析紅


  一年一度清明節(jié),溯源追思當此時。清明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期間,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習俗。今年清明節(jié)期間,兩岸“小三通”客運航線迎來臺胞返鄉(xiāng)探親祭祖客流高峰。據福建海事局統(tǒng)計,清明節(jié)假期期間,兩岸“小三通”客運航線共發(fā)航70班次,發(fā)送旅客達10628人次。有眾多臺灣同胞返回大陸祭祖,體認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手足相親的民族情懷。

  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人歷來對“認祖歸宗”“尊宗敬祖”“飲水思源”無比重視,用民間語言來講就是“不忘本”,這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千年而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清明節(jié)也成為兩岸中國人共同的重要節(jié)日。

  與眾多臺灣同胞返鄉(xiāng)祭祖、認祖歸宗、追根溯源形成鮮明對比,在臺執(zhí)政的民進黨為了謀取政治私利,不斷在島內大搞“臺獨”和“去中國化”。即將開啟新任期的賴清德,不但沒有在“臺獨”道路上回頭止步的跡象,相反卻“蔡規(guī)賴隨”,大搞“文化臺獨”“抗中保臺”“以武謀獨”,不斷挑釁兩岸關系底線,企圖從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將臺灣和大陸分割開來,蓄意制造兩岸民意對立和隔閡。兩岸交流越是頻繁熱絡,民進黨就越是恐懼兩岸和平發(fā)展、融合發(fā)展的潮流,極盡所能讓兩岸經濟脫鉤、文化相割、民意相對。

  清明節(jié)期間,民進黨為了推動“臺獨”與“去中國化”,竟然拿清明大做文章,引發(fā)島內輿論熱議。臺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日前發(fā)文稱,“清明掃墓祭祖已有千年歷史”,遭綠營猛批。本來清明祭祖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與文化,民進黨和綠營卻將其政治化,公然否認傳承千年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無所不用其極地推動“去中國化”,其險惡用心再次昭然天下。然而,不論民進黨和綠營如何否認、如何切割,臺灣的“根”“本”“源”始終都在祖國大陸。兩岸同胞有著共同的歷史根脈,共同的血脈基因,共同的民俗文化,共同的思想情感,這些都經受歷史的傳承與時間的考驗,是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都無法抹殺和切割的。

  臺灣民間時至今日都沿續(xù)和傳承著中華文化,以清明節(jié)來講,很多臺灣民眾正是借由清明掃墓的傳統(tǒng),對祖先表達懷念與追思,同時把清明節(jié)作為十分重要的家族活動,增進家族情感,共同傳承家族文化,凝聚家族人心與力量。民進黨對清明節(jié)的抹黑,根本就是數典忘祖,自然受到臺灣民眾的抨擊與反感。民進黨雖然贏得年初選舉,但有六成多的臺灣民意不認同、不支持民進黨執(zhí)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進黨多年來拒不認同“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大搞“臺獨”和“去中國化”,大肆阻撓和破壞兩岸交流合作,這與島內求和平、求發(fā)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是根本背離的,完全是不得人心的。事實證明,無論民進黨怎樣推動“去中國化”,怎樣否認和抹黑中華文化,都不可能改變深植于臺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認同,不可能割斷兩岸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連結,不可能切斷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手足親情,更不可能改變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

  清明祭祖,認祖歸宗,喚起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民族意識、國家觀念與手足之情。當前,兩岸和平發(fā)展、融合發(fā)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符合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兩岸同胞都需要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與文化觀,更加堅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意識,挺直脊梁,堅定信念,共同攜手,團結奮斗,為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推進祖國統(tǒng)一與民族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評論員 文清)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