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書 | 《中國奇譚》出書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得到再詮釋?
中新網(wǎng)北京7月29日電 題:《中國奇譚》出書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得到再詮釋?
作者 韓禹 文龍杰
最近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大火,國漫再出爆款。這讓人想及年初同樣爆火的《中國奇譚》。中信出版集團此前出版了后者的衍生漫畫書《中國奇譚典藏版》,以另一種形式再現(xiàn)和詮釋這部植根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動畫作品,也成為暑期熱門閱讀書籍。
《中國奇譚》是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bilibili聯(lián)合出品的動畫短片合集,于2023年1月1日在bilibili播出,由八個獨立小故事組成。截至目前播放量超2.8億,劇中的“浪浪山”“鵝籠書生”等一度成為全民熱詞。中信出版由上美影和bilibili授權,將動畫改編打造成繪本,分8冊收錄原作8個故事。
“中國風”是此部作品讓人無法忽視的一大特點。譬如美術風格和制作手法上,剪紙、水墨、素描,融入CG動畫技術,將東方視覺美學印染在現(xiàn)代動畫技術織出的色彩與線條中。再如在題材上,首集《小妖怪的夏天》化用了《西游記》中“妖怪吃唐僧肉”“孫悟空斬妖除魔”等中國最家喻戶曉的文化片段;《小滿》脫胎于傳統(tǒng)剪紙藝術;《鵝鵝鵝》則源于南朝吳均《續(xù)齊諧志》中的《陽羨書生》,其故事框架出自佛教《舊雜譬喻經(jīng)》,并經(jīng)后世不斷演繹成為重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母題之一,蒲松齡寓意人世變化無常的詩句“人間何事不鵝籠”即典出于此。
但《中國奇譚》并不限于文化符號的簡單植入和意象的機械套用。憑借寓言式的情節(jié)塑造和現(xiàn)代式的敘事方式,它探索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當代表達。比如在《小妖怪的夏天》中,在沿用西游記基本設定情況下,將小豬妖作為中心人物,描畫的卻分明是當代職場生活場景,其中個體與組織、管理與從屬、家庭與工作、自由與限制之間的張力,刻畫出當下普遍的生活沖突與精神困境?!多l(xiāng)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完成了個人成長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敘事,《林林》在典型的中國黑山白水之間講述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與和解,《玉兔》則將中華文明神話傳說變成登月科技未來想象的注腳……
容納工作職場、社會轉型、生態(tài)自然、科技發(fā)展議題的展示和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蘊藏的包容性和表現(xiàn)力可見一斑。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與當代技法和現(xiàn)代議題結合,展現(xiàn)了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與世界性的可能。
中國動畫已歷經(jīng)百年,有著輝煌歷史。在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中國動畫起步,與美國幾乎同時。1941年,中國推出亞洲首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正式創(chuàng)廠,寫就了中國動畫史上的新篇章,《大鬧天宮》《神筆馬良》《小蝌蚪找媽媽》《哪吒鬧海》《三個和尚》《山水情》《寶蓮燈》等佳作,讓“中國學派”揚名世界。從本土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諺語童話取材,融合水墨畫、剪紙、皮影、泥塑、雕塑、木刻、年畫、折紙、窗花等民間藝術資源,上美影踐行了“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的創(chuàng)作精神,也向世界展示了民族藝術的潛力。
近年來,中國動畫呈復興態(tài)勢,《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及近期《長安三萬里》等叫好又叫座?!吨袊孀T》作為上美繼承傳統(tǒng)的新探索,也屬這一態(tài)勢的重要標志。
現(xiàn)代化向縱深發(fā)展的中國,開始將目光轉向文化主體性,挖掘文化基因正是這一進程中的必然?!吨袊孀T》帶給人們的或不單是享受、共鳴或振奮,而是對這個時代議題的想象力、責任心與參與感。繪本《中國奇譚典藏版》將國漫從熒幕移到紙張,似可視為挖掘和闡釋中國本土文化的有益探索。(完)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