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其中,報告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行了戰(zhàn)略部署,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引發(fā)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中國式現代化”的由來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歷經幾十年奮斗形成的。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機關黨委書記龔維斌將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分成了不同階段,大體上以新中國成立作為節(jié)點。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現代化又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鴉片戰(zhàn)爭至辛亥革命,中國人致力于物質層面的現代化,典型主張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甲午海戰(zhàn)失敗后,也曾試圖進行制度層面的改革,但是沒有成功。第二階段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國成立,近40年時間里,中國致力于按西方資本主義模式建立現代國家,但最終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自此以后,中國共產黨成為領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社會主義制度成為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制度保障。
此后,經過了“四個現代化”、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等的不斷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逐漸清晰。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一個目標便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2021年11月,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規(guī)模巨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迄今為止,全球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qū)人口約為10億人。中國要帶領14億人實現現代化,難度之大、挑戰(zhàn)之多,不難想象。2021年,中國人均GDP首次超過世界人均水平,突破8萬元,“雖然尚未達到高收入國家人均水平的下限,但逐年接近?!?/p>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重在“共同”,主體是“全體人民”,必須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義,是要先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好,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民族偉大復興,必然體現為文明的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是對精神文明的升華。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二十大報告對此著墨頗多: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tǒng)治理,統(tǒng)籌產業(yè)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tài)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xié)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等。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與西方國家“國強必霸”不同,和平發(fā)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坝肋h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這是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
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當前,中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總的戰(zhàn)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其中,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
梳理大會報告,未來五年,我國將從構建新發(fā)展格局與高質量發(fā)展、科教興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國、文化自信自強、民生福祉、綠色發(fā)展、國家安全、國防軍隊建設、“一國兩制”與祖國統(tǒng)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從嚴治黨等12個方面,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如何把握開局起步的關鍵期?報告中有諸多具體表述,比如,堅持把發(fā)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堅持創(chuàng)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等。
“中國式現代化”有何重大意義?
放眼全球,中國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工業(yè)化歷程,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與經驗,為人類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提供了新的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個政治詞匯,被寫入中共二十大報告,引起海內外關注。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3.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114.4萬億元人民幣,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1.3%增長到18.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七國集團國家貢獻率的總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本身就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哈薩克斯坦中國貿易促進協(xié)會會長哈納特﹒拜賽克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將帶動中國取得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為發(fā)展中國家?guī)砀嘈碌暮献靼l(fā)展機遇。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主張文明交流互鑒,打破了西方所謂“文明沖突論”,創(chuàng)立了具有包容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促進了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評價說,中國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fā)展新道路。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周文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凸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和諧,而西方現代化制造了一種沖突感,貧富分化、社會失序等亂象預示著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失靈,“西方需要調整觀察世界的視角”。
當前,世界百年大變局加速演進,從地緣沖突到環(huán)境問題,人類社會面臨一系列風險。破壞性、擴張性的現代化老路,已遭到越來越多質疑。人類未來需要新的價值參照。
實現高質量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可分享、可持續(xù)、具有包容性的現代化,契合人類未來。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如今的中國,新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同步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fā)展自身、造福世界,必將越走越寬廣!
資料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中新社、人民政協(xié)網、新京報、澎湃新聞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