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王建民:海峽兩岸海洋合作面臨的主要障礙

王建民

 王建民,陜西耀縣人,1960年生。中山大學經濟學學士,法學(社會學)碩士。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亞非發(fā)展交流協會理事。已出版《海峽兩岸經濟貿易投資大全》、《臺灣何處去》、《海峽季風——多棱鏡下兩岸關系透視》、《臺灣政商家族》、《塑膠霸主——王永慶》、《臺灣軍力》、《臺灣的“黑金政治”》、《臺灣省地理》、《臺灣黑社會內幕》、《臺灣地方派系與權力結構》、《民進黨政商關系研究》、《國民黨下臺內幕》等。

     作者 王建民


    近年來,有關海峽兩岸海洋合作(尤其是南海合作)的討論越來越多,尤其是今年內已有舉辦多個類似的研討會,也提出許多建議與主張。然而,在殘酷的兩岸政治現實面前,海峽兩岸海洋合作卻沒有多大進展,依然面臨許多困難與障礙。

    一是海峽兩岸的政治互信脆弱與不足。海峽兩岸學界與專業(yè)界不斷呼吁海峽兩岸進行東海、南海合作,包括海洋權益、海洋安全與海洋資源等合作,但一直沒有取得應有進展,甚至停滯不前。關鍵在于兩岸的政治互信不足,兩岸的政治對抗仍在持續(xù),而且無法有效解決。尤其是臺灣當局在一個中國政策或一個中國框架問題上的立場不明確,對維護中華民族的海疆立場與海洋權益不夠明確堅定,對兩岸海洋合作置之不理,沒有意愿,甚至公開反對兩岸在維護釣魚島等問題上的合作,嚴重障礙海峽兩岸海洋合作。

    二是臺灣島內政治對立與藍綠不同政治立場的嚴重制約。臺灣內部堅持與追求臺灣獨立的民進黨與臺聯黨等綠營勢力,與大陸的政治立場截然相反,沒有互信與互動,而且反對海峽兩岸海洋合作及其他領域的合作。尤其是一旦民進黨執(zhí)政,兩岸關系會陷于僵局,協商機制中斷,不僅無法推動海峽兩岸的海峽合作,即使原有的合作機制運行也會受到影響。島內政治變數與政權輪替是未來海峽兩岸海洋合作的最大挑戰(zhàn),增加了合作的不確定性與可變性。

    三是臺灣當局的兩岸海洋政策與戰(zhàn)略受到美國的嚴重牽制,不利海峽兩岸海洋合作。臺灣依然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棋子,美國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對臺灣的實質控制,阻撓中國大陸的海洋戰(zhàn)略,破壞與阻礙兩岸海洋合作尤其是在東海與南海問題上的合作。日前臺灣主張南海九段線,美國則表示不實際。2014年9月13日,臺外交部門重申,南沙、西沙、中沙及東沙群島與周邊水域皆屬我國固有疆域,主權不容置疑,未來將秉持“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fā)”原則,與其他國家共同維護區(qū)域之和平穩(wěn)定,也呼吁各方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南海爭端。然而,美國在臺協會(AIT)前處長司徒文卻公開批評臺灣的主張不合法、不實際,毫無理性基礎,建議臺灣放棄“九段線”,改為依國際認可的“聯合國海洋公約”規(guī)范,主張擁有太平島以外200海里經濟海域。他還主張臺灣暫緩太平島基礎建設項目,以回應美方近日提出的“凍結南海建設”的呼吁。

    四是海峽兩岸海洋合作的動力不足。海峽兩岸海洋合作的內在動力為何?是經濟利益驅動,還是政治利益驅動,或者是民族大意,或者是人類使命感的驅動?理論上海峽兩岸在東海與南海有相互重疊的主權宣示與共有的海洋權益,進行海峽兩岸海洋合作具有重要的政治利益驅動,可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海洋權益。同時,可以共同應對外部勢力對中華民族海洋權益的侵犯與海洋資源的破壞。但現實層面而言,由于兩岸政治對立,互信不足,在海洋合作問題上顯然不存在政治利益驅動。那么,海峽兩岸海洋合作是否存在經濟利益的驅動,答案雖然是肯定的,但經濟利益有多大,尤其是臺灣方面能獲得多少經濟利益,則存在不確定性?,F階段或較長時期的經濟利益主要是海洋油氣的開發(fā)與漁業(yè)(水產)合作,也只是理論上的意義。就是說,對臺灣來說,海峽兩岸海洋合作的驅動力不足或利益有限,制約兩岸的海洋合作。

    五是技術與資金、人力等問題。如果要在東海、南海進行海洋資源合作開發(fā)與保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廣闊無垠的海洋上進行長期海洋資源合作開發(fā)與保護,需要有足夠的技術能力、需要龐大的經費、需要一定的人力,也需要協調與管理,這些問題將嚴重制約海峽兩岸海洋合作,可謂“說易行難”。尤其是臺灣在這方面的能力不足,動力不足,興趣不高。

    在海峽兩岸海洋合作的所有障礙與困難中,最關鍵的還是政治問題,是臺灣當局的立場與態(tài)度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海峽兩岸很難在海洋合作問題上獲得突破與進展,很難達到學者、專家預期的目標。盡管如此,為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與海洋權益,海峽兩岸社會各界與有識之士仍須努力克服困難,持續(xù)推進海峽兩岸的海洋合作。(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