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民進黨網軍產業(yè)鏈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峰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網友評說      2022-04-07 09:32:27

蔡英文1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臺灣《中國時報》資料照)

直到2019年之前,所謂網軍(或“1450”)還只像是都市傳說一般的存在,大家都聽過,但都沒看過。而在賴清德發(fā)表“請蔡英文的網軍不要再攻擊我了”的崩潰發(fā)言后,才算是“官方式”地承認網軍的存在,尤其是“民進黨的網軍”。不過說到底,網軍也是順應時勢而誕生的產物。民進黨上臺以來,兩岸關系急轉直下,兩黨立場自然也越離越遠,到了幾乎沒有共識的現在,民眾在島內政局與臺灣安全情勢不穩(wěn)的情況下,自然會萌生出大量的恐懼、不安與憤怒在網絡上宣泄,而網軍正好就可以利用這樣的情緒來煽動特定的政治立場,形成一種游走在灰色地帶的新產業(yè)。

然而,這種情緒導向的民意對社會是極其不健康的。首先,不安的民意易于催生極化政治,意識形態(tài)趨于二元對立,支持者堅信自己的立場并駁斥反對立場的存在,藍綠兩黨沒有合作或建立共識的余地,致使國際認同分裂,內政陷入僵局,并擴大政治冷感的中間選民范圍。其次,情緒化的政壇容不下理性的討論與思考,而使那些特別有領袖魅力的政治強人得以奪取話語權,煽動民眾的支持來正當化個人利益,形成民粹當權,專業(yè)閃邊的暴民當局。最后,一言堂的意識形態(tài)也讓中立客觀的新聞媒體式微,網絡上的網軍與酸民往往只會挑對自己立場有利的證據來強化論據,并且眾口鑠金去鞏固一個“主觀的事實”,又稱為“后真相主義”,而使得現在網絡上亂戴某人帽子,說某某人是“紅滲透”、“中共同路人”等未經查實的陰謀論層出不窮,侵蝕著民眾對政治人物的信心。

那么,民進黨當局花錢買網軍去鞏固這樣的非理性民意又是為了什么?顯然,現在的主流民意傾向“抗中保臺”和“參與國際社會”,而這種論述跟民進黨不謀而合,加劇這樣的民意,對他們來說,百利而無一害;而且網軍又比相對放任自由的網絡言論來得可控,還可以用來攻擊政敵,摸蜆仔兼洗褲。而網軍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他們沒辦法被查清,人們也沒有明確證據可以區(qū)分普通網友跟網軍,如果沒有賴清德出面為民進黨網軍背書,國民黨搞不好至今也不會知道自己的選戰(zhàn)怎么會輸。

現在民進黨不僅掌握1450操控輿論,在各種社會議題上出征敵對政黨與意見,或動搖去年“公投”的民意基本盤,讓“四個不同意”得以順利通過;此外更出手干預NCC的獨立運作,將“黨外”團體的出聲機會與曝光度壓到最低,光速拔掉中天電視臺還讓鏡電視補件補到通過為止。網軍與媒體被民進黨當局壟斷的危機對社會的威脅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了。

說到結論,我們作為閱聽人,更需要加強媒體識讀的素養(yǎng),時時查證數據源與內容真實性,弄清楚每篇報導“想灌輸我們什么意識形態(tài)?”,并謹慎轉傳。因為只要我們知道什么該相信,什么不該信,沒有人可以動搖我們。(作者詹宇翔為島內業(yè)余政治評論員、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在學生、大九學堂二期學員)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