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兩會經緯: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2-03-09 14:22:58

3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再次成為世界焦點。外媒關注到,從如何維護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到推動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中國對世界給出了答案。

烏克蘭局勢:中方愿繼續(xù)為勸和促談發(fā)揮建設性作用

烏克蘭問題上,我們始終本著客觀公正態(tài)度,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作出判斷,表明主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烏克蘭局勢發(fā)展到今天,原因錯綜復雜。解決復雜問題需要的是冷靜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澆油、激化矛盾。中方認為,要化解當前危機,必須堅持《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尊重和保障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必須堅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照顧當事方的合理安全關切;必須堅持通過對話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必須著眼地區(qū)長治久安,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xù)的歐洲安全機制。


當前,國際社會應聚焦兩大問題繼續(xù)努力。


第一,要勸和促談。


第二,要防止出現(xiàn)大規(guī)模人道主義危機。中方愿就此提出六點倡議:


一是人道主義行動必須遵守中立、公正的原則,防止將人道問題政治化;


二是全面關注烏克蘭的流離失所者,幫助其得以妥善安置;


三是切實保護平民,防止烏境內出現(xiàn)次生人道災害;


四是保障人道援助活動順利、安全開展,包括提供快速、安全、無障礙的人道主義準入;


五是確保在烏外國人安全,允許其從烏克蘭安全離開,并為其回國提供幫助;


六是支持聯(lián)合國在對烏人道援助方面發(fā)揮協(xié)調作用,支持聯(lián)合國烏克蘭危機協(xié)調員的工作。


中方愿為克服人道主義危機繼續(xù)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國紅十字會將盡快向烏克蘭提供一批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

兩會 1

3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視頻記者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國際形勢: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方堅定認為,正確的出路就是在多邊主義旗幟下加強團結合作,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在全球性危機的驚濤駭浪里,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小船經不起風浪,巨艦才能頂住驚濤駭浪。”

1

第一是維護和平

和平是一切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安全觀,摒棄獨享安全、絕對安全的想法,堅持通過談判停止沖突,通過對話解決爭端,通過合作增進互信,共同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

2

第二是促進團結

第二是促進團結。世界因多樣而精彩,差異不應成為對抗的理由。我們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反對霸權強權,反對集團政治,捍衛(wèi)以聯(lián)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以《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fā)展。

3

第三是堅持開放

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能被地緣競爭所割斷。我們要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堅定維護自由、公平、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拆掉“小院高墻”,共建開放市場。

4

第四是加強合作

面對全球性挑戰(zhàn),沒有國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我們必須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加強溝通協(xié)調,凝聚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中俄關系:中俄是彼此最重要的緊密鄰邦和戰(zhàn)略伙伴。兩國人民的友誼堅如磐石

中俄關系發(fā)展有著清晰的歷史邏輯,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兩國人民的友誼堅如磐石,雙方的合作前景廣闊。不管國際風云如何險惡,中俄都將保持戰(zhàn)略定力,將新時代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不斷推向前進。

兩會  2

中美關系:雙方應當重拾融冰初心,重整行裝出發(fā)


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美方仍不遺余力地對中國開展零和博弈式的“激烈競爭”,不斷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攻擊挑事,接連在國際上拼湊打壓中國的“小圈子”,不僅傷害兩國關系大局,也沖擊和損害國際和平穩(wěn)定。這不是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樣子,也不是一個講信譽國家所做的事情。中國作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我們完全有權利采取必要措施堅定捍衛(wèi)自身的正當權益。


今年是“上海公報”發(fā)表50周年。回首歷史,中美雙方本著求同存異精神,以合作代替對抗,造福了兩國人民,促進了世界和平與繁榮。展望未來,雙方應當重拾融冰初心,重整行裝出發(fā),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三原則”替代競爭、合作、對抗的“三分法”,推動美國對華政策重回理性務實的正軌,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wěn)定的正道。

中歐關系: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

中歐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兩大市場,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中歐和中俄關系完全是兩個問題。中歐關系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雙方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基礎上開展對話合作,將為動蕩的世界局勢提供更多穩(wěn)定因素。當然,還是有些勢力并不愿看到中歐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編造所謂“中國威脅”,炒作對華競爭,鼓吹“制度性對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對抗。希望中歐雙方都對此予以高度警惕。

兩會  3

中日關系:雙方總結歷史、共創(chuàng)未來的重要契機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0周年,也是雙方總結歷史、共創(chuàng)未來的重要契機。50年前,兩國老一輩領導人為了實現(xiàn)中日和平友好,以巨大的政治勇氣,作出邦交正?;闹卮鬀Q斷。50年來,雙方交流合作不斷擴大,為兩國人民帶來重要福祉。去年兩國領導人就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達成重要共識,為下步關系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是要不忘初心,把握好兩國關系的正確方向。切實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和精神,踐行“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相互支持對方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共識,確保兩國關系始終沿著和平友好的方向發(fā)展。


二是要重信守諾,維護好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歷史、臺灣等重大敏感問題事關中日的互信根基。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希望日方在這些問題上恪守迄今所作的一系列鄭重承諾,避免再給兩國關系帶來嚴重沖擊。


三是要順勢而為,共同開創(chuàng)兩國關系的廣闊前景。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取代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是歷史的必然,冷戰(zhàn)結盟、地緣對抗那一套早已不得人心。日方應順勢而為,而非逆流而動,不要為他人做火中取栗的事情,也不要走上以鄰為壑的歧途。真正做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為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作出日本應有的貢獻。

臺灣問題:臺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沒有任何可比性

臺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有著本質區(qū)別,兩者沒有任何可比性。我們看到,有些人在烏克蘭問題上強調主權原則,但在臺灣問題上卻不斷損害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臺灣的前途希望在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在于實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而不是依靠什么外部的“空頭支票”。“挾洋謀獨”沒有出路,“以臺制華”注定失敗,臺灣終將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兩會  4

美印太戰(zhàn)略:“印太戰(zhàn)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


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正在成為集團政治的代名詞。帶來的絕不是什么福音,而是攪亂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的禍水。“印太戰(zhàn)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維護的是以美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沖擊的是以東盟為中心的區(qū)域合作架構,損害的是地區(qū)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這股逆流與地區(qū)國家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圖共贏的共同愿景背道而馳,注定是沒有前途的。

朝鮮半島問題:半島問題往哪里走很大程度取決于美方

朝鮮問題的“根”,在于朝鮮面臨的外部安全威脅長期得不到消除,朝方的合理安全關切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我們注意到,美方最近公開聲明對朝鮮沒有敵意,愿意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但下一步往哪里走,很大程度取決于美方怎么做:是真正拿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行動,還是繼續(xù)把半島問題當做地緣戰(zhàn)略的籌碼?

兩會  5

中共二十大:中國應該如何在國際上繼續(xù)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


中國憲法明文規(guī)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明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為黨立名、為黨正名、為黨揚名是中國外交的應有之義和重要職責。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strong>今年,我們將以迎接黨的二十大為契機,繼續(xù)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幫助更多外國朋友真正讀懂中國共產黨。

對世界來說,今年又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年頭。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徹底戰(zhàn)勝,烏克蘭危機又接踵而來,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局勢變得更加復雜動蕩。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各國需要的是團結而非分裂,是對話而非對抗。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將繼續(xù)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同所有愛好和平、謀求發(fā)展的國家一道,加強團結合作,攜手應對挑戰(zhàn),持續(xù)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世界開辟光明和美好的未來。


(圖片來源新華網)

(文字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袁丹華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