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近年來,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這一主張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強調各文明互鑒共進,通過文明交流增進共識、推動人類社會繁榮進步。這期,華夏經緯網系列報道《聽,總書記的話》,帶你一起溫習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
2021年1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并發(fā)表特別致辭。新華社記者李學仁 攝
沒有文化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比祟愇拿鞫鄻有允鞘澜绲幕咎卣?,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fā)表的主旨演講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不同文明文化多元共生才是常態(tài)。中歐和平共處的力量堅定一分,世界的和平和繁榮就多一分保障。
——習近平2020年9月14日同德國歐盟領導人共同舉行會晤時的講話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各有千秋,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關鍵在于是否符合本國國情,能否獲得人民擁護和支持,能否帶來政治穩(wěn)定、社會進步、民生改善,能否為人類進步事業(yè)作出貢獻。
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差異自古就存在,是人類文明的內在屬性。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多樣性是客觀現實,將長期存在。差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見、仇視,可怕的是想把人類文明分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強加給他人。
——習近平2021年1月25日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的特別致辭
每個國家的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一些人對中國有偏見,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閡和不了解。了解中國,不能只看一個點、一個面,切忌盲人摸象。在中外文化溝通交流中,我們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們加強交流,持之以恒,偏見和誤解就會消于無形。
——習近平2014年3月29日在柏林同德國漢學家、孔子學院教師代表和學習漢語的學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
——習近平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我們認為,世界各國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
——習近平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
2019年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并發(fā)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
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yōu)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我們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習近平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
盡管文明沖突、文明優(yōu)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
——習近平2018年6月10日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
人類應該秉持和追求高尚的情操,而不是奉行利己主義,一味追逐赤裸裸的利益。中國人自古以來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為公”、“和諧萬邦”的理念,中國絕不會搞國強必霸,也不認同你輸我贏的零和游戲,因為中國人從來沒有這種文化基因,也沒有這種野心。中國的發(fā)展始終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
——習近平2019年11月11日同希臘總統(tǒng)帕夫洛普洛斯會談時的講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習近平2019年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我們要通過推動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鑒活動,促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在世界各國人民心靈中堅定和平理念、堅定共同發(fā)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對戰(zhàn)爭、推動共同發(fā)展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2014年5月15日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
文明交流互鑒,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鑒。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有利于我們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也有助于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重要的是,這種交流有利于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動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理解。
——習近平2014年5月22日在上海主持召開外國專家座談會時的講話
內容綜合自新華社、中國青年網、光明日報等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