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彭 韜:中美高層密集會晤后的臺海形勢前瞻

彭韜

彭韜,男,博士,湖南株洲人,華中師范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關系、臺灣史、臺灣政黨選舉及港澳臺問題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與省部校級科研課題。出版?zhèn)€人專著一本,主編兩本,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發(fā)表相關論文50余篇。

    作者 彭韜 華中師范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剛剛過去的11月,中美高層密集會晤。11月14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兩國元首就中美關系中的戰(zhàn)略性問題以及重大全球和地區(qū)問題坦誠深入交換看法。習近平全面闡述了臺灣問題的由來和中方的原則立場。他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所在,是中美關系政治基礎的基石,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容逾越的紅線。希望美方言行一致,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三個聯合公報。拜登則回應,美國不支持“臺獨”,無意將臺灣作為與中國競爭或遏制中國的工具。一個穩(wěn)定繁榮的中國有利于美國和世界。美國尊重中國的制度,不謀求改變。美國不謀求新冷戰(zhàn),不謀求重振對華同盟,不支持“臺獨”,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無意與中國發(fā)生沖突。美方無意謀求與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fā)展,無意遏制中國。

  在當前中美關系的關鍵時期,兩國元首在會晤中為未來的中美關系把舵定航,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兩國元首都明白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對國際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性,中美都有著共同的責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

  在中美兩國元首會晤后,中美高層之間展開了密集的會晤,涉及金融、貿易、氣候談判、國防等多個領域。11月16日中國銀行行長與美國財長耶倫會見;11月18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應約會見美國貿易代表戴琪;11月19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COP27)上,中美兩國氣候特使進行了會談;11月22日,國防部長魏鳳和應約在柬埔寨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舉行會談。不可否認,中美密集的高層會晤給緊張的臺海局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中美高層密集會晤給緊張的中美關系降溫,初步形成管控臺海危機共識

  自8月佩洛西竄訪臺灣以來,中美關系一直在低空盤旋。中美之間幾乎中斷了為數不多的幾個溝通和對話機制,包括中美之間的軍事對話和溝通管道,營造了緊張的局勢與氛圍。雖然自拜登上任20多個月以來,中美之間領導人層級有過五次通話,但這是中美元首三年來首次面對面會晤,是拜登總統執(zhí)政后兩位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晤,也是中美各自完成今年國內重大議程后兩國最高領導人的首次互動, 中美元首會晤后帶動了中美之間高層溝通機制的恢復,給緊張的中美關系起到了降溫穩(wěn)定的作用。

  2021年11月中美元首“云會晤”中,拜登曾做出“四不一無意”承諾,即:美國不尋求同中國打“新冷戰(zhàn)”;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獨”。無意同中國發(fā)生沖突。在這次的面對面元首會晤上,拜登增加到了“五不四無意”承諾,即: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美國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fā)展,無意圍堵中國。習近平對此做出的回應是: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不干涉美國內政,更無意挑戰(zhàn)和取代美國。在隨后的22日魏鳳和與奧斯汀的防長會晤上,美國防長奧斯汀重申了海峽兩岸和平與穩(wěn)定的重要性,并且強調了不會單方面改變現狀,同時還呼吁了中國不要對臺灣采取破壞性行動。

  綜上,在中美關系緩和的情勢下,中美兩國都表示不希望臺海局勢再度惡化而導致中美之間發(fā)生沖突,出于管控危機和穩(wěn)定中美關系的原因,中美都希望擁有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臺海環(huán)境。臺海形勢緊繃是不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的。就中國大陸而言,中方在給美方“劃紅線”和立規(guī)矩,“臺獨”是威脅臺海和平穩(wěn)定的最大因素,“臺獨”和外部勢力勾連是造成當前臺海局勢惡化的根源,中國大陸堅決反對“臺獨”分子和外部勢力干涉。中美初步形成管控臺海危機,為臺海和平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的共識。

  二、中美之間并未達成實質性協議,美方長期言行不一,中方需保持戰(zhàn)略定力

  雖然中美高層11月密集會晤,雙方之間也達成了部分共識。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會晤雙方并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協議。正如拜登在會后向記者所表達的那樣:“我并非說這是個皆大歡喜的時刻,你們懂的,就是大家?guī)е鴿M滿的協議走了那種。但我相信絕對沒必要(與北京)打新冷戰(zhàn)?!笨梢婋p方在會面中保持著和平的姿態(tài),做出了相關承諾,但最終美國并非會遵守其諾言。正如2021年11月,拜登曾做出“四不一無意”承諾。但在后來的階段,美方仍然不斷在“訪臺”與“售臺軍武”等方面制造議題,進行政治操弄,制造兩岸對立的緊張氛圍。

  進一步分析,雖然拜登總統在多個公開場合表明不支持“臺獨”,也對一個中國原則進行了承諾,但是從美方政策實操的層面上進行觀察,美方言行不一的行為層出不窮。這種割裂的行為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國國內政治的影響。目前在美國會中對華強硬,想利用臺灣來遏制中國的聲音基本形成主流,且拜登在中期選舉已失去眾議院多數,那么國會提出的一些捆綁著臺灣問題的財政、國防法案一旦通過,拜登也只能連帶接受這些涉臺條款。所以美國國內政治的割裂使得其在不斷虛化和掏空“一中”政策,也反映在美國的對華關系和外交上,這也是其言行不一的深層次原因。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長期采取“戰(zhàn)略模糊”政策,表面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不動搖,實際是防止刺激和挑釁大陸,對是否武力介入臺海保持某種神秘和模糊,這有助于維持美國利益和保衛(wèi)臺灣安全,也讓美國在對華關系和外交政策上保持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權。但在背地里仍與臺灣當局保持著緊密的政治往來與軍事往來,在與臺交往中,按照《與臺灣關系法》的六項保證等“戰(zhàn)略清晰”來處理對臺事務,拜登不止一次聲稱臺灣受到大陸的攻擊,美國會防衛(wèi)臺灣,同時美國各屆也在積極推進所謂的《臺灣政策法》。在臺美動向方面,臺積電已赴美國建廠,將先進產能向美國本土轉移;臺灣防務部門宣布臺美雙方已在11月簽署了金額高達157.6億元新臺幣的“遠程預警雷達系統”第三階段后續(xù)維持案,美方會提供為期5年的后勤與支援服務;美國中期選舉“友臺派”幾乎全數連任;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凱文·麥卡錫以188票對31票擊敗保守派眾議員安迪·比格斯,獲得共和黨眾議長提名后表示“將會以議長身份訪問臺灣?!痹谥忻婪篱L會晤72小時以前,韓美兩國空軍當天實施聯合空中演習。11月21日,美國副總統哈里斯訪問菲律賓,并在對話中鼓吹所謂“航行自由”的問題。美國分別從中國南海與黃海兩個方向在防長會晤前意圖達到從戰(zhàn)略上對中國進行圍堵,美國一系列舉動也被視為爭取在雙方高層會晤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和籌碼。

  總的來講,雖然11月以來中美高層都意識到了共同利益的存在,形成了不能讓中美關系往失控的方向發(fā)展共識,并表達了有效管控分歧,構建中美關系發(fā)展和臺海局勢穩(wěn)定的積極圖景。但美方作出“五不四無意”承諾后言行不一的概率極大,中方一方面不要太樂觀解讀,另一方面仍需保持時刻警惕,堅持以我為主,堅決反對“臺獨”和外部勢力干涉,對一切試圖分裂國家的行為進行堅決打擊。

  三、未來美方會繼續(xù)圍繞臺海問題制造議題,兩岸關系存在隱憂

  從長遠看,美方認為中美競爭將是常態(tài)、激烈和長期的,中美兩國“長期、全方位、終極”的競爭,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11 月 14 日,拜登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新聞發(fā)布會上就曾提到,“我們要激烈競爭,但我不是在尋找沖突,我希望負責任地管理這場比賽。我想確保每個國家都遵守國際道路規(guī)則?!庇纱丝梢?,對美國而言,在各方面仍將中國看成最大競爭的對手,美國一直想在中美競爭中把握主導權與主動權,在臺灣問題上也不例外。從本質看,美國其實并不認同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問題,在中國大陸和臺灣之間不斷平衡博弈,“以臺制華”也將是美國制約中國所長期選擇的手段,但美國也不想真正為了臺灣與中國產生實質性的沖突,臺灣更多的只是作為美國制華的棋子和手段。所以通過拉幫結派或利用臺灣來打壓中國,通過挑釁中國的核心利益、炒作臺灣話題,來兩邊討巧獲得相應利益,也已成為美國政客的普遍選擇。

  就未來臺海形勢和中美關系來說,美國在臺海問題上不敢逾越“紅線”,減少沖突將是美國的首要選擇。第一,隨著美國政治經濟、國際影響力大幅下滑,而且國內疫情及貧富差距與種族問題等社會問題日趨嚴重,內外交困讓拜登政府忙得焦頭爛額,美國在兩岸主導權方面越來越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與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同,美國一向強調“美國優(yōu)先”,既不愿兩岸走得過近,也不愿兩岸統一,更不愿損害自身利益為阻止兩岸統一卷入臺海戰(zhàn)爭。第三,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中國式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相對于臺灣,美國的資本是不會為了臺灣而放棄中國大陸。最后,美國之前頻頻違背承諾的行為已使其在國內和國際上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倘若美國再次違背元首會晤中所強調的一個中國原則,進而影響到中美必要的合作,不僅會再次降低拜登政府在美國國內公信力,而且在國際上美國的信任危機也會不斷加劇,最終的苦果也只能美國自己承受。但是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臨近,為爭取選民和鼓動民粹,在未來仍需警惕美國會利用臺灣問題挑起事端,遏制中國。

  其次,島內2022年“九合一”選舉后,民心思變,“求和平、求穩(wěn)定、要過好日子”成為主流民意。此次臺灣地區(qū)“九合一”縣市長選舉,關鍵的縣市長選舉呈現“國優(yōu)民劣”態(tài)勢,國民黨大勝,民進黨大敗,民進黨當局執(zhí)政格局將受到強力沖擊,蔡英文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民進黨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抗中保臺”牌失靈、執(zhí)政不力失敗、政治防疫失德、社會治理失序,還有向美國進口萊豬、購買過氣軍火,又讓臺灣年輕人延長義務役兵期等,造成民怨沸騰,導致兩岸關系緊張動蕩,嚴重損害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使得民眾在“討厭民進黨”這股強烈氛圍下,用選票教訓了民進黨長期以來政治操弄意識形態(tài),切割兩岸關系,只顧斗爭不管民生的行徑,同時反映了人民的心聲。臺灣人民現時最強烈心聲,就是和平、穩(wěn)定、過好日子。

  未來臺海形勢走向一要看民進黨在大敗后如何調整對陸為出發(fā)點的政策主張,扭轉其選舉失利的局面手段;二要看國民黨在大勝后如何提出改善與大陸交流,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辦法舉措;三要看美國如何介入臺海局勢,繼續(xù)“以臺制華”的具體行動。但如果民進黨在不愿放棄“臺獨”分離主義意識形態(tài),不會放棄通過操作“抗中保臺”兩岸議題來為其2024年執(zhí)政保衛(wèi)戰(zhàn)獲取選票的情勢下,未來兩岸關系的隱患與挑戰(zhàn)無疑將大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9日美國在臺協會(AIT)負責人孫曉雅召開記者會,就本次“九合一”選舉表達意見,同時向島內輿論傳達美國的立場。孫曉雅并沒有為民進黨敗選進行辯護,反而宣稱“避戰(zhàn)是所有政策制定者的責任”,表明美國并不太贊成民進黨堅持“抗中保臺”,過度挑釁中國大陸的政策主張,反而在表達對國民黨的肯定支持,暗示民進黨需要調整相關兩岸政策,這也說明中美高層密集會晤后的影響慢慢在臺灣地區(qū)顯現。

  目前的中美高層密集會晤只是在“管控分歧”等方面達成了一些共識,具體落實成效,還有待日后觀察。但無論如何,未來中美之間會在中美博弈與臺海問題上肯定有一系列互動,不管是走向對抗還是要求合作,雙方管控分歧、劃清紅線、防止沖突、探討合作無疑對臺海形勢和地區(qū)和平都是一個利好,畢竟對話比對抗好,合作比沖突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環(huán)境下,中國大陸一方面需要保持戰(zhàn)略定力、堅持在開放狀態(tài)下成長,另一方面需要在一個和平的環(huán)境里面不斷謀求發(fā)展,這都對未來臺海形勢起到了正面積極作用。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