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傳承中醫(yī)藥精神弘揚中醫(yī)藥文化之醫(yī)著篇:《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脈學著作,1卷。明代李時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時珍晚號瀕湖老人,此書撰于晚年,故名。全書用歌賦體形式,分《七言訣》和《四言訣》兩部分,《七言訣》論述浮、沉、遲、數(shù)、滑、澀、虛、實等27脈形狀、主病及相似脈鑒別。

《瀕湖脈學》

圖編者按

  《瀕湖脈學》,脈學著作,1卷。明代李時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時珍晚號瀕湖老人,此書撰于晚年,故名。全書用歌賦體形式,分《七言訣》和《四言訣》兩部分,《七言訣》論述浮、沉、遲、數(shù)、滑、澀、虛、實等27脈形狀、主病及相似脈鑒別?!端难栽E》系李時珍父親李言聞根據(jù)宋·崔嘉彥所撰《脈訣》刪補而成,綜述脈理、脈法、五臟平脈、雜病脈象及真臟絕脈等。內(nèi)容切合臨床實際,易于記誦,流傳甚廣,為初學中醫(yī)者學習脈法之階梯。

成書背景及流傳版本

《瀕湖脈學》1

《瀕湖脈學》。(圖源于網(wǎng)絡)

  王叔和《脈經(jīng)》的撰成,可謂達到了脈學發(fā)展的最高水平,但《脈經(jīng)》理論精微,內(nèi)容廣博,學者欲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殊非易事,加之卷帙較大,故未得廣泛流布。六朝之后,有高陽生托名王叔和撰成《脈訣》一卷,以歌訣形式闡述脈象脈理及其臨床意義,內(nèi)容簡明,習誦極變,很快流傳開來,甚至有“《脈訣》出而《脈經(jīng)》隱”之說。但由于《脈訣》系偽撰之作,且“文詞鄙俚”,內(nèi)容亦有錯誤失實之處,故引來后世數(shù)百年的批評,《瀕湖脈學》即為此種批判的總結之作。

  現(xiàn)存版本甚多,最早為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內(nèi)容簡介

  《瀕湖脈學》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論述了浮、沉、遲、數(shù)、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共27種脈象;后一部分系李時珍之父李言聞根據(jù)崔嘉彥《四言脈訣》刪補而成的《四言舉要》,比較全面的介紹了脈學。

  《瀕湖脈學》對每種脈象,先簡明地援引前人之記載,繼而以“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或“體狀相類詩”欄目,分別敘述各種脈象之特點、鑒別及所主疾病。如對浮脈之論述,首先說“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循榆莢,如水漂木,如捻蔥葉?!?/p>

  體狀詩:“浮脈惟以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毕囝愒姡骸案∪缒驹谒懈?,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苯又钟煤喢魑淖謪^(qū)別各種情況下之浮脈:“浮而有力為洪;浮而遲大為虛,虛甚為散;浮而無力為芤;浮而柔細為濡?!敝鞑≡姡骸案∶}為陽表病后,遲風數(shù)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接著又用簡明文字說明各種病證中所出現(xiàn)的不同特點的浮脈:“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shù)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散勞極。”

作者簡介

5fe6a32ba6099

李時珍。(圖源于網(wǎng)絡)

  李時珍,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生活于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至萬歷二十一年)。祖父為鈴醫(yī),父親李言聞,字子都,號月池,為當?shù)孛t(yī)。李時珍幼年身體羸弱,少年時開始閱讀醫(yī)籍并隨父診病抄方。與此同時,習舉子業(yè),拜顧日巖為師。十四歲中秀才,二十三歲以后放棄科舉決心從醫(yī)。李氏鉆研醫(yī)理,汲取百家之長,而且醫(yī)德高尚,故聲名鵲起。曾被楚王府聘為奉祠正,并掌管良醫(yī)所事物。后又被薦舉到北京太醫(yī)院任院判,但僅任職一年多便托病辭歸。李時珍最大的成就是從34歲起,積27年之功,完成了巨著《本草綱目》。

書評、序言

  李時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脈訣》,鄙陋紕繆,醫(yī)學習誦,以為權輿,逮臻頒白,脈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誤,先考月池翁著《四診發(fā)明》八卷,皆精詣奧室,淺學未能窺造。珍因撮粹擷華,僭撰此書,以便習讀,為脈指南。世之醫(y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謹書于瀕湖所

章節(jié)目錄

  ?。枺?/p>

  沉(陰)

  遲(陰)

  數(shù)(陽)

  滑(陽中陰)

  澀(陰)

  虛(陰)

  實(陽)

  長(陽)

  短(陰)

  洪(陽)

  微(陰)

  緊(陽)

  緩(陰)

  芤(陽中陰)

  弦(陽中陰)

  革(陰)

  牢(陰中陽)

  濡(陰)

  弱(陰)

  散(陰)

  細(陰)

  伏(陰)

  動(陽)

  促(陽)

  結(陰)

  代(陰)

  四言舉要

影響評價

  《瀕湖脈學》以歌訣形式敘述介紹27種脈象特點,便于學習,為后世初學脈學者所必讀。

  《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復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nèi)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yī)家推崇《瀕湖脈學》對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實為中醫(yī)典墳之作,是李時珍對中醫(yī)學的巨大貢獻。

  《瀕湖脈學》問世之后,為后世醫(yī)家所贊賞,被視為脈學的門徑之書。清代林之翰《四診抉微》、吳謙主編的大型醫(yī)學叢書《醫(yī)宗金鑒》中有關脈診部分,均以《瀕湖脈學》為藍本。德國柏林大學東方醫(yī)史專家許德寶將《瀕湖脈學》譯成德文,于1929年由萊比錫書店出版,編輯在《中華醫(yī)學》一書中。

 ?。ㄙY料綜合百度百科及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