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傳承中醫(yī)藥精神弘揚中醫(yī)藥文化之醫(yī)著篇:《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共五十二卷,李時珍著。收載藥物1892種,附藥圖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10000余。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本草綱目》

圖編者按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共五十二卷。明代杰出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收載藥物1892種,附藥圖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10000余。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侗静菥V目》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并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被國外學者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內容簡介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圖源于網絡)

  全書首列總目、凡例、附圖。

  卷一卷二為序例,主要介紹歷代諸家本草及中藥基本理論等內容。首先列舉《神農本草經》、《名醫(yī)別錄》、《雷公炮炙論》、《唐本草》等四十一種本草著作,并加簡要評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學發(fā)展概況;另又附列引用醫(yī)書二百七十七種,經史百家書籍四百四十種,共計七百十七種。通過引述前人專論如神農本經名例、陶隱居名醫(yī)別錄合藥方劑法則、采藥分六氣歲物、七方十劑、五味宜忌、五味偏勝、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引經報使、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相反諸藥、服藥食忌、妊娠禁忌、飲食禁忌、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張子和汗吐下之法、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等,使中藥理論獲得系統(tǒng)整理。

  卷三卷四為百病主治,大致沿襲宋以前本草“諸病通用藥”舊例,以諸風等一百十三種病證為綱,分列主治藥物,或于病證下再分若干證,類列藥物用法,復設草部、菜部、果木等為小綱,并詳其主治,編次有序,便于臨證參考。

  卷五至卷五十二為藥物各論,總目原稱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經實核為一千八百九十七種。各論均以“部”為綱,以“類”為目分類,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簡要論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類,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類、雜草等十一類,凡六十類。每藥均標注首載文獻出處,若有歸類變更或并入某藥者,則以校正說明;下設釋名、集解、辨題或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fā)明、附方等欄目解說?!搬屆毕铝信e別名,并釋命名意義;“集解”介紹產地、品種、形態(tài)、采收等;“辨疑正誤”對歷代本草有疑誤者予以辨正;“修治”闡述炮制方法;“氣味”闡述藥物性味及有毒無毒;“主治”包括功效;“發(fā)明”側重闡述藥性理論、用藥要點及李氏學術見解;“附方”廣錄以該藥為主的主治各科病證的有效方劑。

圖書目錄

  第一卷 序例

  第二卷 序例

  第三卷 百病主治藥

  第四卷 百病主治藥

  第五卷 水部

  第六卷 火部

  第七卷 土部

  第八卷 金石部

  第九卷 金石部

  第十卷 金石部

  第十一卷 金石部

  第十二卷 草部

  第十三卷 草部

  第十四卷 草部

  第十五卷 草部

  第十六卷 草部

  第十七卷 草部

  第十八卷 草部

  第十九卷 草部

  第二十卷 草部

  第二十一卷 草部

  第二十二卷 谷部

  第二十三卷 谷部

  第二十四卷 谷部

  第二十五卷 谷部

  第二十六卷 菜部

  第二十七卷 菜部

  第二十八卷 菜部

  第二十九卷 果部

  第三十卷 果部

  第三十一卷 果部

  第三十二卷 果部

  第三十三卷 果部

  第三十四卷 木部

  第三十五卷 木部

  第三十六卷 木部

  第三十七卷 木部

  第三十八卷 服器部

  第三十九卷 蟲部

  第四十卷 蟲部

  第四十一卷 蟲部

  第四十二卷 蟲部

  第四十三卷 鱗部

  第四十四卷 鱗部

  第四十五卷 介部

  第四十六卷 介部

  第四十七卷 禽部

  第四十八卷 禽部

  第四十九卷 禽部

  第五十卷 獸部

  第五十一卷 獸部

  第五十二卷 人部

流傳版本

《本草綱目》草藥圖

國博《科技的力量》展中展示的《本草綱目》草藥圖。(攝影:虞鷹)

  《本草綱目》版本頗多,除國外各種全譯或節(jié)譯本外,國內現(xiàn)存約七十二種,大致可分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攝元堂本)及江西本、錢本、張本三個系統(tǒng)。

  江西本系統(tǒng),主要為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夏良心、張鼎思刻本等;錢本系統(tǒng),主要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錢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繪藥圖,以及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吳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間《四庫全書》本即據(jù)此本抄錄;張本系統(tǒng),主要為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張紹棠南京味古齋刻本,文字參校江西本、錢本,藥圖改繪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綱目拾遺》。

  1957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本即據(jù)張本影印,晚近通行本為1977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劉衡如校點本,1993年上??茖W技術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影響評價

  本書刊行后,促進了本草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倪朱謨的《本草匯言》、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黃宮繡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學說啟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達爾文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書的資料,并稱之為“古代中國百科全書”。英國李約瑟稱贊李時珍為“藥物學界中之王子”。本書為本草學集大成之作??泻螅芸炝鱾鞯匠r、日本等國,后又先后被譯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

241f95cad1c8a786c91732df3346de3d70cf3ac7fa99.webp

李時珍畫像。(圖源于網絡)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明代杰出醫(yī)藥學家。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世業(yè)醫(yī),父言聞,有醫(yī)名。幼習儒,三次應鄉(xiāng)試不中。師事顧日巖,讀書十年。受家庭熏陶,兼好醫(yī)書,遂精醫(yī)藥。千里就醫(yī)于門,立活不取值。楚王聞之,聘為奉祠,掌良醫(yī)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經推薦,赴京師太醫(yī)院供職一年,或云嘗授太醫(yī)院院判之職。晚年因子建中為官,遂進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縣。念本草一書歷代注解者謬誤亦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奮發(fā)編修。

  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歷六年(1578年),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初刊于金陵。子建中、建元、建木及諸孫皆參與繪制藥圖,孫樹宗、樹聲為之校對。甫及刻成,時珍即逝。對脈學亦深有研究,所撰《瀕湖脈學》(1564年)能融會先賢脈學之精華,刪繁去蕪,講求實用,論述較為通俗簡要,以韻體文寫成,便于記誦。此書歸納脈象為二十七種,各撰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另著有《奇經八脈考》(1572年),于奇經循行路線及證治規(guī)律闡發(fā)尤多。已佚醫(yī)著有《三焦客難》、《命門考》(或以為實系一書)、《五臟圖論》《瀕湖醫(yī)案》《瀕湖集簡方》等。次子建元,從父業(yè)醫(yī),有醫(yī)名。父卒,獻《本草綱目》于朝廷。四子建方,精醫(yī),中年入選太醫(yī)院醫(yī)士。弟子龐鹿門,傳其醫(yī)學;瞿九思,傳其儒學。

《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故事

  何首烏烏發(fā)的故事

  在古代的順州南河縣,有一個叫何田兒的人,從小體弱多病,已經五十八歲了,還沒娶妻生子,常常仰慕仙家道術,跟隨師父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有一天夜里,他喝醉酒后誤走進一片山林中睡著了,朦朧中他看見兩株相距三尺多遠的青藤忽然絞纏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又解開,解開了又相互交纏,這樣重復了多次。到第二天他醒來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身邊果然有兩株絞纏在一起的青藤,和夢中看見的一模一樣。于是他將這兩株青藤粗大的根掘起拿回家里,詢問鄰里鄉(xiāng)親,沒有一個人能認得出這是什么植物。后來山里來了一位老者,何田兒拿出這兩株青藤的根給老者看,并詢問他認不認識這種植物。老者回答說:你既然年老無子,這兩棵藤又如此奇異,這恐怕是神仙賜給你的神藥吧,為何不大膽服用呢?

  于是何田兒把根塊搗成細末,每天空腹用酒送服一錢,七天后感覺身體有了新變化,連服數(shù)月后身體變得強健了,于是經常服用,又加至每日二錢。不久舊疾全好了,發(fā)白的頭發(fā)變黑了,面容也變年輕了很多,再后來更是娶妻生子,生了幾個兒子后,他將自己的名字何田兒改成何能嗣。何能嗣的一個兒子叫何延秀,何延秀也生了多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叫何首烏,在祖孫三代中就他們三人經常服用這種藥,他們都活了一百多歲,而且頭發(fā)還很黑。有個叫李安期的人跟何首烏是同鄉(xiāng),關系親密,打聽到這個秘方后服用,也很長壽,于是將這件事廣為傳播,人們于是就把這種藥取名為“何首烏”。

  蒼術燥濕健脾的故事

  從前有個許學士,這是人們對宋代醫(yī)道高明的大醫(yī)學家許叔微的尊稱。相傳青年時代的叔微異常勤奮,每天攻讀至深夜才上床入睡。許學士有一個睡前飲酒的習慣,這個習慣保持了30年,漸漸養(yǎng)成了酒癮。幾年后,他時時感到胃中漉漉作響,脅下疼痛,飲食減少,每過十天半月還會嘔吐出一些又苦又酸的胃液來。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會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這到底是種什么怪病呢?許叔微自己都不知道,他四處求治,但遍求名醫(yī)卻總不見效,心中十分苦惱。

  最后許學士摒棄了“醫(yī)不自治”的信條,開始自已解救自己。他對自己的病情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認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濕阻胃”引起的。于是,他按照自己“用藥在精”的一貫學術思想,選用蒼術一味為主藥,用蒼術粉1斤,大棗50枚,生麻油半兩調合制成小丸,堅持每天服用50粒。以后又逐漸增加劑量,每日服用100~200粒。忌桃李、雀肉。服三個月后,病就好了。由此可見蒼術燥濕健脾的功能。

  豨薟草治療中風的故事

  唐代,江陵府節(jié)度使成訥有一弟名成訢,三十一歲時中風臥床不起達五年之久,請了不少名醫(yī)診治都沒有多大效果。一天偶遇一位叫鐘針道士,他仔細觀察了成訢的病情后對成訥說:“您弟弟的病可服食豨薟丸治療,只要能堅持服藥就一定會好?!辈⒔榻B了豨薟草性狀、采集方法和豨薟丸的制作方法。成訥叫家人五月采藥,離地五寸剪割,以溫水洗去泥土,摘去葉及枝頭,九蒸九曝,后熬搗為末,煉密為丸,如梧桐子大,讓成訢每日空腹溫酒或米湯飲服二三十丸,服后在吃飯三五匙壓之。堅持服藥一個月后沒有明顯效果,再堅持服藥到二個多月約服到兩千丸時,病情突然加重,家人趕緊找鐘道士來看,他說不必驚慌也不必擔憂,這是藥力的作用,繼續(xù)堅持服用。果然在成訢服到四千丸(大約四個多月)時,身體明顯恢復健康,服到五千丸(快半年)時,身體變得比以前強壯。成訥看到弟弟成訢的病情果然如道士鐘針所說,非常高興。成訥覺得這么好的一個治療中風的藥物不應該讓它埋沒在民間,應該讓皇帝和老百姓都能用得上,于是他向朝廷上表獻方,奉朝廷之旨令太醫(yī)院詳錄此方并推廣應用。

  當時向朝延上表進獻豨薟丸方還有益州知州張詠,他也介紹了自己應用豨薟丸的效果。張詠在上表書中說:“我服用了豨薟丸一百多付,眼目清明;接著服至一千付,發(fā)須烏黑,筋力輕健,并經多次應用均有顯著效果,我們州里有一個都押衙名叫羅守一,曾因突患中風從馬上墜落,摔傷后不會說話,我給這個藥令他吃十付,其病立刻就好了。還有一個和尚名叫智嚴,年過七十,忽患偏風,口眼剮斜,時時吐涎,我同樣給這個豨薟丸令他吃十付也很快痊愈。”

 ?。ㄙY料綜合百度百科及網絡)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