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中醫(yī)方劑名。出自漢代著名醫(yī)家張仲景的《傷寒論》,被譽為“古今利水第一方”。張仲景用它來治療“水逆”及小便不利等與“濕”有關癥候。其原文記載:“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br/>
本方由豬苓、茯苓、白術、澤瀉及桂枝共五味中藥組成。為祛濕劑,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歌訣:“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除?!敝髦伟螂仔钏C。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停者。
茯苓。(圖源于網絡)
澤瀉。(圖源于網絡)
五苓散原名是豬苓散,《金匱要略·雜病論》中有三味豬苓散,所以此方初作五味豬苓散。宋金時期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提出:“五苓之中,茯苓為主,故曰五苓散?!泵鞔t(yī)家許宏認為“苓”是“令”的意思,在其著作《金鏡內臺方議》中寫到五苓散“通行津液,克伐腎邪”,乃“號令之主也?!鼻宕愳`石說:“苓者,令也?;瘹舛薪蛞?,號令之主也”。五苓散由五味藥組成,“令”水行,故名“五苓散”。
澤瀉的由來傳說
水生植物澤瀉。(圖源于網絡)
五菱散由五味藥組成,其中利水功效首當澤瀉。關于澤瀉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醫(yī)徒從老醫(yī)師那里學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后,老醫(yī)師告訴醫(yī)徒,要想更上一層樓,須到外面游歷,積累更多的經驗,方能成為一名大醫(yī)。于是醫(yī)徒開始了他的游醫(yī)生涯。這一天,醫(yī)徒來到一個湖區(qū),他發(fā)現這里的居民多患水濕之疾,當地的大夫多用茯苓、白術治之,然效果不佳,患者多服藥之際有所好轉,但見效頗慢,斷藥后即復發(fā),且該疾療程長,患者多因經濟或療效不佳等原因不能堅持用藥,終成頑疾。于是醫(yī)徒開始研究本地盛產哪些藥材,經過數十天的收集,他發(fā)現該地盛產一種水生植物(后取名為澤瀉),它善利水滲濕。醫(yī)徒采了一些單獨煎水給患者喝,其中病情較輕者效果很好,而水濕癥重者效果不佳。醫(yī)徒讓重癥者自愿買茯苓、白術等其他利水滲濕之品一起煎服,見效頗佳,待癥狀減輕后再僅用澤瀉及一些當地能采集的草藥調服,該法不僅水腫消的快,花錢也不多,患者可自行采集遍地都是的澤瀉長期煎服。這一方法得到了周圍郎中的認可,他們請醫(yī)徒為這種藥草取名,醫(yī)徒道:“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就依其功用而取名澤瀉吧。”后來澤瀉就成為了五苓散的重要成分。
漢武帝與白術
傳說中漢武帝巡符東方,遇見一位老漢在道邊田里做農活,老漢頭上放出有只有高深道行人的才有的白色光環(huán),竟高達數尺。漢武帝好奇地詢問老漢,老漢回答說:我85歲時,就已經發(fā)白齒落,后來有一個道者教我絕谷〔不吃糧食〕的方法,只吃白術飲水。沒有多少日子我就返老還童,長出烏黑的頭發(fā),生出了新的牙齒,能日行三百里路。如今我已經一百八十歲。漢武帝感謝老漢傳授了長生秘方,賜給玉錦等東西。
蘇轍用茯苓養(yǎng)生
傳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年少時體弱多病,夏天因為脾胃弱而飲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則因為肺腎氣虛而經常感冒、咳嗽。請了很多大夫,服了許多藥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蘇轍過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學習養(yǎng)生之道,練習導引氣功,經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才消失的無影無蹤。從此后,他便專心研究起藥物養(yǎng)生來,并寫了《服茯苓賦并引》一文。文中寫道:服茯苓可以固形養(yǎng)氣,延年而卻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態(tài),顏如處子,神止氣定。
魏晉時期,茯苓就被當做養(yǎng)生佳品。王公大臣們常用茯苓與白蜜同服。而清宮中,慈禧長年讓御廚為她制作茯苓餅食用。
成吉思汗與茯苓
相傳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戰(zhàn)時,小雨連綿不斷地下了好幾個月,大部分將士水土不服,染上了風濕病,眼看兵敗臨城,成吉思汗十分著急。后來,有少數幾個士兵因偶爾服食了茯苓,風濕病得以痊愈。聽說此事后,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產茯苓的地區(qū)運來大批茯苓給將士們吃,兵將們吃后風濕病好了起來,成吉思汗最后打贏了仗,茯苓治療風濕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廣為傳誦。
豬苓。(圖源于網絡)
白術。(圖源于網絡)
組成:豬苓、茯苓、白術、澤瀉、桂枝。
用量:豬苓(去皮)9克、茯苓9克、白術各9g,澤瀉15g,桂枝(去皮)6g。
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F代用法:散劑,每服6-l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
方義:本方主治病癥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濕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于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
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白術、茯苓相須,佐以白術健脾以運化水濕。《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于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后當飲暖水,以助發(fā)汗,使表邪從汗而解。
配伍特點:諸藥相伍,甘淡滲利為主,佐以溫陽化氣,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
運用: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可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1.入湯劑不宜久煎。
2.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3、服藥期間,生冷油膩有刺激性,難消化的食物盡量避免。
4、服藥前后半小時不宜吃水果。
5、根據病情和治療需要,寒性病不吃生冷,熱性病忌辛辣油膩,胸痹者不吃動物內臟肥肉和烈酒,肝陽上亢者不食胡椒辣椒和酒,皮膚患者不吃海鮮及辛辣刺激食品,外感不吃油膩食物等。
附方一:四苓散。出自《丹溪心法》
組成:白術、茯苓、豬苓各45g,澤瀉75g。
用法:四味共為末,每次12g,水煎服。
功用:健脾滲濕。
主治:脾胃虛弱,水濕內停證。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二:胃苓湯。出自《世醫(yī)得效方》
組成:五苓散、平胃散各6-10g。
用法:上二藥合和,蘇子、烏梅煎湯送下,未效,加木香、縮砂、白術、丁香煎服。
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如水,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
附方三:茵陳五苓散。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茵陳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物合,先食,飲方6g,日三服。
功用: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濕重于熱,小便不利者。
以上三方均為五苓散加減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淡滲利水,主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諸證。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之功,主要用于水濕內盛之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與倍量的茵陳相合而成,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之功,適用于黃疸病,屬于濕多熱少、小便不利之證。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和網絡)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