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走進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清代服飾

華夏經緯網文化頻道特推出系列策劃,聚焦“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帶您了解中國古代服飾的發(fā)展歷史,感受古代服飾文化之美。本期策劃為您介紹我國清代時期的服飾。清代服飾融合了漢民族服飾的禮制思想和吉祥紋樣、色彩等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清代服飾文化。

  編者按:服飾不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風雨,蔽形體,遮羞恥”的實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分尊卑,別貴賤,辨親疏”的文化功能。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美譽,數千年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不僅折射出古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fā)展軌跡,也勾勒出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生活畫卷。華夏經緯網文化頻道特推出系列策劃,聚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帶您了解中國古代服飾的發(fā)展歷史,感受古代服飾文化之美。

  本期策劃,小編為您介紹我國清代時期的服飾。清代服飾融合了漢民族服飾的禮制思想和吉祥紋樣、色彩等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清代服飾文化。

015

清代服飾。(攝影:虞鷹)

  清代推行剃發(fā)易服,按滿族習俗統(tǒng)一男子服飾,廢除漢族傳統(tǒng)冕冠制度。統(tǒng)治者在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上均具有明顯的滿民族文化特征,在服飾上表現尤為明顯。其服飾在保留本民族便于騎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將漢民族服飾中所包含的禮制思想,以及吉祥紋樣、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清代服飾文化。

男裝

  冠帽

016

清代冠帽。(攝影:虞鷹)

  清代官定冠帽主要包括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及雨冠。

  朝冠分冬季的暖冠和夏季的涼冠。冬朝冠之冠體拱起,緞表布里,上綴朱緯,冠檐上仰,用裘皮制作?;实鄱诘墓陧敒槿龑樱郧稏|珠,承以升龍。一般官員的帽頂僅一層,依品級分別嵌以紅寶石頂、珊瑚頂、青金石頂以至金頂等。夏朝冠之冠體做圓錐形,下檐呈喇叭口形,上綴朱緯?;实鄣南某谇把b金佛,后裝舍林。官員的夏朝冠前后不加飾物,冠頂之制則與各自的冬朝冠相同。吉服冠較朝服冠簡化,形制小異。

013

清《皇朝禮器圖》中的皇帝朝冠與吉服冠。(攝影:虞鷹)

014

清代官員吉服冠和單眼、雙眼花翎。(攝影:虞鷹)

  清代官員在朝服冠和吉服冠上有插翎之制。翎分花翎、藍翎、染藍翎,以花翎為尊?;嵊址謫窝?、雙眼、三眼,以三眼為尊。翎子插入翎管,系在頂座之下,綴于冠后。清代前期戴花翎的多為滿員中的親貴或武臣,漢官和外任文官極少賞戴,清代后期漸濫。頂戴花翎成為高官顯赫的標志。

  便帽

  清代男子所戴便帽俗稱小帽,又名瓜皮帽,是從元代的瓜拉帽、明代的六合一統(tǒng)帽演變而來的。小帽有尖頂和平頂之分,又有軟胎和硬胎之別。顏色以黑色為主,夾里多為紅色,富貴之家也有用刀金或石青錦緞鑲緣的,頂部一般裝紅絨結子。帽緣正中還有綴方形玉片“帽準”作為裝飾的。

  禮服

  袞服

  清初發(fā)布剃發(fā)易服令,男子皆著滿裝。這時改變了明代以傳統(tǒng)冕服為祭服的制度,改用清式袞服?;实坌柗翘自诔壑系囊患夤?。石青色、圓領、對襟、平袖口、繡正龍四團,左右肩分別飾日月兩章?;首铀┱邷p去日月紋,其余完全相同,稱為“龍褂”。

  朝服

04

康熙御用 石青實地紗片金邊單朝衣。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清代禮服除袞服外,還有朝服等。朝服上下身相連,箭袖、腰間有襞積,下裳有褶,式樣與明代的曳撒接近,但另加披領?;实鄢巷椪?、行龍,間繡五色云,下幅繡八寶平水。乾隆以前朝服上偶有繡十二章紋的,此后朝服繡十二章紋成定制。

  吉服

02

清代皇帝吉服袍和朝服。(攝影:虞鷹)

  皇帝在重大吉慶節(jié)日、筵宴及一些禮儀場合輔助階段穿用吉服。吉服包括吉服褂和吉服袍等。其中,吉服袍繡龍紋,通稱龍袍?;实埤埮坌沃茷閳A領、大襟右衽、馬蹄袖、直身,四面開衩,不加披領。

  補服

03

補服。(攝影:虞鷹)

  皇帝著袞服、皇子穿龍褂時,王公大臣與百官穿補服相襯配。但補服的穿用場合廣泛,也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補服穿用時罩于袍服之外,皆青石色、圓領、平袖,袖與下擺均略短于袍。胸、背綴補子,用以標識官位?;首鍨閳A形,一般官員為方形,但比明代的略小。文員用禽紋,武官用獸紋,仍沿襲明制。但明代文官補子上的禽鳥為兩只,清代只有一只,且由于補褂為對襟式,故胸前的禽鳥紋分為兩半。

  端罩

07

端罩。(攝影:虞鷹)

  滿族興起于北方較寒冷的地區(qū),有穿著皮衣的風俗。用裘皮做的對襟長褂,與朝袍套穿時叫“端罩”,與吉服(龍袍、蟒袍)套穿時叫“皮褂”?;实鄣亩苏钟米硝?,親王用青狐,文三品、武二品以上用貂皮,低品官員不能服用。這種裘皮衣在當時極為尊貴。

  賜服

05

清代官員賜服。(攝影:虞鷹)

  明代官員的賜服有蟒袍、飛魚袍、斗牛袍等多種,清代只有蟒袍,也叫“花衣”,屬于吉服系列。一般穿在補服之內,以袍上所繡蟒的數量、爪數以及服色區(qū)分等級。

  其他官定服飾

08

清代其他官定服飾。(攝影:虞鷹)

  除禮服、吉服外,清代官定服飾還包括常服、行服、雨服、戎服、便服。常服用于一般性較正式的場合;行服為外出巡行、狩獵穿用;雨服為下雨時穿著;戎服用于參加軍事活動;便服則為清代宮廷日常閑居時穿用。

  腰帶

09

清《皇朝禮器圖》中的皇帝朝帶一與皇帝吉服帶。(攝影:虞鷹)

010

吉服帶(清)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腰帶有朝服帶、吉服帶、行服帶等類別。朝服帶是朝服上所系之帶,吉服上系的名吉服帶,行服所系之帶則名行服帶。朝服帶、吉服帶均依帶鞓(tīng)的顏色、帶版的形狀、質地及所佩帉(fēn)、荷包等物的不同來區(qū)分等級。

  朝珠

011

皇帝朝珠形制及各部位名稱。(攝影:虞鷹)

012

青金石朝珠(清)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清代皇帝及官員著朝服、吉服時均須掛朝珠。一盤朝珠共一百零八顆,每二十七顆之間穿一大珠,名“佛頭”,又名“分珠”。朝珠兩側附小珠三串,每串十粒,名“記念”,男用者兩串在左,女用者兩串在右。頂端的佛頭下綴“佛頭塔”,塔下垂一橢圓形玉片,因位于背后,名“背云”,底端系“墜角”。

女裝

  旗人女性服飾

  冠帽

021

皇太后、皇后朝冠(攝影:虞鷹)

  清代皇太后、皇后朝冠分冬、夏兩式,冬用薰貂,夏用青絨,綴朱緯,形制大體與皇帝朝冠相近,但三層頂子均承以金鳳。吉服冠形制與皇帝吉服冠相近。

  禮服

022

禮服和鈿子(攝影:虞鷹

  清代命婦禮服由朝袍、朝褂與朝裙組成。其中,皇太后、皇后朝袍有三種形式,均為明黃色,飾龍紋,有冬夏之分;有的有襞積,有的無襞積,箭袖、左右開裾,與皇帝朝服的款式大體相近。穿朝袍時內搭朝裙,外罩石青色、圓領、對襟無袖的朝褂,并掛朝珠,后妃著朝服時中、左、右共掛三盤,著吉服時掛一盤。此外還有領約、彩帨(shuì)等飾件。

  吉服

020

旗人女性服飾(攝影:虞鷹)

  命婦吉服包括吉服袍和龍褂。其中,皇太后、皇后吉服袍有顏色、紋樣均與皇帝龍袍相同的,也有繡團龍紋樣的。男女吉服袍在結構上區(qū)別在于女吉服袍有中接袖、裾左右開。

  鈿子

  清代八旗貴婦在著吉服或便服時均可戴鈿子。它一般用金屬絲纏黑線編成骨架,前高后低,形如覆箕,扣住發(fā)髻,再用簪釵固定,其上綴以珠翠花飾。根據豐儉的不同,又分成鳳鈿、滿鈿與半鈿。

  便服

023

旗人女性便服。(攝:虞鷹)

  清代后妃便服種類較多,其中最華麗者當屬襯衣、氅(chǎng)衣。兩者皆為圓領、右衽、直身、袖口平直的長衣。襯衣不開衩,氅衣開衩,滾鑲之處較多,且常在左右襟上端用花邊盤出大如意頭,使它看起來更富麗。

  旗人女性在穿著便服時,常在外面套坎肩(又名背心或緊身),一般為立領,長與腰齊,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人字襟、一字襟五種。

  旗頭

018

旗頭。(攝影:虞鷹)

  旗人女性梳旗頭,較有特色的是將直發(fā)平分兩把,在頭頂綰成平髻,再用扁方別住,名兩把頭或一字頭。光緒晚期,做成硬質扇面形假髻,固定在發(fā)座上,顯得更高大,名大拉翅。

  旗鞋

019

旗鞋。(攝:虞鷹)

  清代旗人女性不纏足,八旗女性所穿旗鞋按鞋跟薄厚大致可以分為平底、厚底與高底三類。其中平底鞋底為正常薄厚,俗稱“繡花鞋”;厚底鞋鞋底通常以木頭來制作,厚度在平底基礎上增高一到兩倍,款式既有正常鞋底形狀,也有鞋尖翹起翻上,與鞋面相平者,稱“平頭鞋”;而高底女旗鞋,根據鞋底形狀不同,可以分為花盆底、元寶底、馬蹄底等款式。

  漢人女性服飾

017

漢人女性服飾。(攝影:虞鷹)

  清初民諺稱“男降女不降”,指男子易服著滿裝而女子著漢裝,故沿襲明制,女子仍穿襖、裙。清末,較時尚的漢族女性會穿襖褲,且流行在衣、褲上鑲邊,有鑲十余道者,俗稱“大鑲沿”。纏足之風在清代漢族女性中則一直相沿未替。

編輯策劃:虞鷹  攝影: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