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文物解密古代飲食文化——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知識

《漢書·酈食其傳》中寫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享受生活從吃開始。但吃,不僅是為了果腹與生存,更是一種生活的狀態(tài),調羹弄膳之間,處處流露著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飲食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也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標志。

      編者按:《漢書·酈食其傳》中寫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享受生活從吃開始。但吃,不僅是為了果腹與生存,更是一種生活的狀態(tài),調羹弄膳之間,處處流露著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飲食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也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標志。飲食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茹毛飲血到炊煮熟食,從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饌,我國古人的餐桌見證了上萬年的飲食革命和文化流變。精致的餐食與精致的餐具相搭配,更體現(xiàn)了古人在飲食中對色、香、味的追求,同時也反映出古人對生活的美好向往。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文化頻道特推出系列策劃,通過文物解密古代飲食文化,帶您了解中國古人吃什么?怎么吃?在飲食方面又有哪些傳統(tǒng)禮儀吧。

青銅簋的主要功能

青銅簋

青銅簋

     青銅時代,青銅簋是重要禮器之一。主要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皿。用于盛酒的青銅容器主要有尊、卣、觥、罍、壺、缶等。用于盛放牲肉的是青銅鼎。

《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1

飲膳正要

     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專著之一,又是研究中國古代食品加工和膳食“營養(yǎng)”的重要著作。該書談及人們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營養(yǎng)原則是“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干金食治》是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所著《干金要方》中的第26卷。在《千金食治》中,孫思邈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食療養(yǎng)生的理論和方法,分析了一系列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與醫(yī)療效用,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最有代表性的、最重要的食物療養(yǎng)專著。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是一部養(yǎng)生學著作。全書的指導思想是以食療疾,特別重視食物的性味、食用禁忌及食療的作用。

羽《茶經(jīng)》

茶經(jīng)

茶經(jīng)

     陸羽所著《茶經(jīng)》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茶學專著。全書共有三卷十章,分別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記述茶葉的源流、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生產(chǎn)與加工技術以及飲茶技藝,是茶學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問世, 宣告了飲食學中的新興學科茶學的創(chuàng)立; 《茶錄》為北宋人蔡襄所著,全書共1卷,分上下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

漢代銅染器的“染”字含義

銅染器

銅染器

     銅染器的“染”指的是調味品。《呂氏春秋當務》記載了一則故事,講述了齊國兩個武士,一次偶然相遇于路上,飲酒無肉,于是相約彼此割對方身上的肉下酒,“于是具染(高誘注:染,鼓、醬也)而已,因抽刀相啖,至死而止”。銅染器為漢代的一種涮食工具。用濡法制作肉食,在漢代較常見。濡肉包括兩個步驟:先把肉煮到可食的程度,相當于現(xiàn)在的白煮肉;然后再蘸調料加味,染杯中盛的就是調味的醬汁。

唐代名宴

93226146

     鹿鳴宴、曲江宴、燒尾宴均為唐代名宴。唐代各州縣通過考試選拔出本地的優(yōu)秀舉子,稱鄉(xiāng)貢,這些鄉(xiāng)貢赴京參加省試之前,地方長官都要設宴歡送,當時稱此宴為“鹿鳴宴”,曲江是長安郊區(qū)風光勝地,在唐代,皇帝每年都要在這里賜宴新科進士,規(guī)模龐大,人員眾多,是具有節(jié)日氣氛的重大宴飲活動;燒尾宴盛行于初唐,某人升官時要宴請賓朋同僚,時人稱為燒尾宴。如果得任朝廷要職,還得宴請皇帝,也稱燒尾宴。唐韋巨源拜尚書令,曾宴請?zhí)浦凶?,留下了著名的《燒尾食單》?/p>

匜與盉的用處

匜

盉

     匜與盉都是用于盥洗的盛水器皿,匜是半開敞式,而盉則是全封閉式結構。商周時期貴族宴享前后要行沃盥之禮,沃盥時用匜與盉沖洗雙手,以盤承接棄水。因此,匜、盉、盤是中國早期飲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觶和觚均為飲酒器。

編輯策劃:張祝華

攝影:張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