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返回頻道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三弦書

三弦書是山西省沁縣申報的傳統(tǒng)說唱藝術(shù)。在明末清初形成相當規(guī)模,亦名“老州調(diào)”。2008年沁州三弦書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三弦書是山西省沁縣申報的傳統(tǒng)說唱藝術(shù)。在明末清初形成相當規(guī)模,亦名“老州調(diào)”。流行于晉東南的沁縣、武鄉(xiāng)、沁源、襄垣,晉中的榆社、左權(quán)以及晉南的安澤、浮山等地。

三弦書早期演出時由一人說唱,同時自行以三弦、摔板和小鐃伴奏,后來發(fā)展出一人為主、多人分行當輔助說唱的群口演出形式。代表曲目有長篇《清烈傳》《金鐲記》《仙寶傳》,中篇《高文舉夜宿花亭》《武大郎賣燒餅》《單刀赴會》等。

2008年山西省申報的三弦書(沁州三弦書)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歷史淵源


《沁州志》載: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改威勝軍治為沁州城。明洪武元年(1368),沁州轄沁縣、武鄉(xiāng)、沁源三縣。因三個縣的盲藝人都說一個調(diào)子,而盲藝人又歸“三皇會”領導,盲藝人說唱書段以三弦為主要樂器,行書時又叫“老州會”,三弦書亦名“老州調(diào)”由此而來。

據(jù)藝人韓榮先(1918-1980)、魏德勝(1895-1962)、張國珍(1911-1985)回憶,沁州盲藝人組織“三皇會”成立于清順治十年(1965年),因此可以認定至遲在明末清初,三弦書已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了。會中說書人均為盲人,老百姓又叫他們?yōu)椤鞍底雨牎?。因盲藝人除說書外還兼“ト卦”,所以老百姓又稱他們?yōu)椤跋壬??!袄现輹泵磕晡逶鲁跷迮e行例會,敬奉“三皇爺”。據(jù)近代盲藝人回憶,清代中葉老州會分三會,即“北會”、“南會”和“新成會”。由于日本侵略者入侵,新成會和南會在1938年以后、北會在1940年以后都再沒有活動。

藝術(shù)特色

    演出形式

三弦書的演出形式早期為一人懷抱三弦,腿綁摔板,兼用小鐃,游走四方,說唱乞食,糊口謀生。后因一個人出門難處甚多,便開始收帶徒弟,并在搭檔行藝中發(fā)展形成了一人彈三弦并兼用摔板和小鐃說唱,另外一人拉二把伴奏并輔助說唱的表演形態(tài)。還有一人為主、多人分持摔板、小鐃、反二把、笛子、四胡、二胡、琵琶、笙和洋琴等伴奏樂器輔助說唱的情形。傳統(tǒng)的表演主要為坐著說唱。后來的一些高臺演出,也有主要說唱者站立表演,其他伴奏和輔助說唱者坐著演出的情形。表演前,通常先要演奏一段器樂曲牌,接著吟誦四句“提綱”,然后“起板”或稱“叫板”,之后轉(zhuǎn)入“正書”說唱。傳統(tǒng)節(jié)目以長篇為主,一部大書如《清列傳》就有45回。一般節(jié)目也大都在30回至60回之間,可連續(xù)演出一至兩個月。

    曲本體裁

三弦書的曲本體裁為散韻相間體,以韻文為主。其中的韻文唱詞,有七字句式的,也有十字句式的。曲本的篇幅長、中、短篇均有,以中長篇為主。短篇曲本多為純粹的韻文體式。三弦書的唱腔曲調(diào)為板腔體,由月調(diào)和平調(diào)兩類組成。其中,月調(diào)包括平板、垛板、顫板、哭板等板式和唱法;平調(diào)唱腔由六個腔句構(gòu)成,主要用來說唱一些短篇的小段節(jié)目,曲調(diào)優(yōu)美。

藝術(shù)流派

三弦書最遠可以上溯到清代中葉的1778年,傳承已有9代。由于傳承地域的不同,藝人間又分為北會、南會、新成會(新成立的)三個支脈。在當?shù)氐拿耖g祭祀和民俗禮儀中,三弦書藝人表演求雨、求安的神書和祈求五谷豐登、牲畜興旺的牛王書、馬王書和羊王書等,其中寄托和表現(xiàn)的不只是簡單的娛樂消遣與審美需求,更是一種崇尚神圣的社會理想和生命意識的特殊表達。

經(jīng)典劇目

三弦書的曲目有長篇、中篇和小段。長篇主要有《清烈傳》(45回)《金鐲記》(51回)《五色云》(50回)《烈女傳》(48回)《絲鸞帶》(64回)《牙牌記》(63回)《仙寶傳》(24回)等;中篇主要有《高文舉夜宿花亭》(3回)《武大郎賣燒餅》(2回)《單刀赴會》(1回)《羅成算卦》(1回)《宮門掛帶》(1回)《小姑賢》(1回)等;小段主要有《反菜園》《老寡婦上墳》《搶銅錢》《奇巧斷》《大腳王》《三女婿拜壽》《拙老婆》等;其中笑話段有《兩頭忙》《胡圪謅》等。

傳承意義

三弦書具有重要價值,在全國有一定影響。三弦書是曲藝藝術(shù)中正統(tǒng)的曲種,堪稱曲藝中的“活化石”。三弦書曲詞、音樂千錘百煉,具有較高藝術(shù)性。在中原諸多曲藝中,三弦書曲詞文學性最強,雅俗共賞,音樂獨具特色,實為中華曲苑中一株奇葩,極有搶救價值。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中新網(wǎng)、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