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返回頻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蓮花落

蓮花落,又稱為蓮花鬧、蓮花樂、落子、蓮花板等,流傳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藝術。 2011年5月23日,蓮花落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蓮花落,又稱為蓮花鬧、蓮花樂、落子、蓮花板等,流傳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藝術。 

    新干“蓮花落”從清末開始廣為流傳,出現(xiàn)了專門從事唱戲文的敘事性“蓮花落”的職業(yè)盲藝人,演唱民間故事。

    此外,神政橋鄉(xiāng)松溪村陳連添(又名陳蠢子)等20多個主要盲藝人也十分活躍,演技甚佳。新干“蓮花落”以“曲藝本調”、“曲藝哭調”為主要曲牌,同時吸收了民間小調,采茶戲音樂,唱腔婉轉、流暢,善于敘事,宜于抒情,且用方言說唱,加之拍擊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引人入勝,特別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2011年5月23日,蓮花落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典故

    傅正生曾任江西省新干縣文化館副館長,是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江西省群眾文化學會會員。談起新干“蓮花落”,這位從事文化工作達38年的老先生始終充滿感情。

    何為“蓮花落”,傅正生找來一根樹枝,上面扎上一些紅紙,一邊搖動一邊說,其實“蓮花落”就是當?shù)胤Q的瞎子戲,歷史上均為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戲文,內容主要為勸世文,揚善懲惡,因果報應,拜求施舍,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從善,而蓮花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時大都是兩人一伍,一唱一幫,各手執(zhí)一常青樹枝,上綴許多紅色紙花,為“蓮花”狀,枝丫間用線串明錢,用于搖動,“嗦,嗦”作響,助打節(jié)拍,故名“蓮花落”,也稱落離蓮或搖錢樹。

   久而久之,人們只曉得瞎子戲而忘了曲種原名“蓮花落”。為忌諱瞎子,斯文一點的人就改稱為光子戲,因此,“蓮花落”又有“光子戲”之名。

主要特征

    蓮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一作蓮花樂,源于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清乾隆以后,出現(xiàn)了職業(yè)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閑”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天平會”,曲種名為“十不閑蓮花落”,又稱“十不閑”或“蓮花落”。內容多為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的俗曲。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閑的打擊樂器,做舞蹈動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做為序曲,然后演唱蓮花落節(jié)目。

    演出形式有單曲、彩唱兩種。單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詞采用敘述體;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飾為旦、丑兩種角色,分包趕角,略如戲曲,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

    蓮花落在民間,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別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組織,稱為“清門”;而職業(yè)藝人的班社則稱為“渾門”。這兩派又統(tǒng)稱“小口蓮花落”,以別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蓮花落的曲調比較簡單,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調有“平調”、“悲調”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撈月”等特定曲調。通常一段唱腔開始時,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蓮花落著名藝人有抓髻趙、奎星垣等。

表演形式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zhí)于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zhí)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zhí)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jié)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

    至于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之時,先扣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開始說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音稍長,頗合當?shù)厝说目谖?。太原蓮花落的傳統(tǒng)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shù)厝耸煜さ膫鹘y(tǒng)民間傳說。

    時下的蓮花落,不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發(fā)展到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主要樂器有三弦、揚琴、二胡、木魚等。當年的蓮花落極不注重表演,僅是邊說邊唱。這是因其早年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決定。自從解放搬上舞臺后,已經注重于身段和動作的表演,與昔日不可同日而語。

    演唱時,一人拉四胡,一人擊鼓打板,演唱者手持三翹板,隨音樂過門靈活打擊,一直沿用至今。
近幾年來,蓮花落表演、唱腔及音樂有較大發(fā)展,在伴奏上,有時還加用琵琶、揚琴、二胡、笛子等樂器,其書目亦日益豐富。

角色分工

    演唱蓮花落共分三種角色:扮演坤角叫“包頭”也叫“打里兒”;扮演男角叫“畫面兒”;扮演老太太叫“畫底兒”。

    演出陣容大小有“行話”:單底兒、單面兒,至少四個人;雙底兒、雙面兒,至少八個人。就實質而言,人多人少都可以演。相對而言,人多方便于多演節(jié)目。

    另外說明一點:“子弟票房里”沒有女士玩票,專業(yè)藝人班子有女演員。
蓮花落的表演方式是邊舞邊唱,走8字、笸籮圈兒、編黃瓜架……演員化妝是“漫畫”風格,因而活潑、風趣。

主要唱腔

    學唱蓮花落的基本功是“三節(jié)一板”。開始先由小段兒練起,多由“三節(jié)一板”加“垛板”組成。徐老先生當年學的啟蒙小段叫“小酒樓”,內容近似背菜譜,唱腔即是“三節(jié)一板”加“垛板”。

    蓮花落的唱腔細分起來也類似單弦,有不同的牌子。

    城里人唱蓮花落,行話稱“井子里”,城外的人稱“井子外”?!熬油狻背槐容^粗獷、野一點。
另外,票友第一句開口,習慣唱:“言的是……”而專業(yè)藝人習慣唱:“唱的是……”

代表作品

    蓮花落的傳統(tǒng)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shù)厝耸煜さ膫鹘y(tǒng)民間傳說。代表作品有:《鬧稽山》、《百花臺》、《珍珠塔》、《娘家節(jié)詩》、《養(yǎng)媳婦節(jié)詩》、《分家節(jié)詩》、《看相節(jié)詩》、《百蟲節(jié)詩》、《勸夫節(jié)詩》等;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