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衣冠城:國民黨的新街頭政治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網友評說      2021-02-09 00:00:00

    作者 衣冠城 

    過去在臺灣地區(qū)的民主化過程中,從早期的黨外到民進黨,在對抗威權體制時常常有議會路線和街頭路線之爭,也就是透過犀利嚴謹的議會問政與政策辯論爭取民眾支持,或是利用社會議題結盟其他團體動員群眾進行街頭示威甚至抗爭。即便政黨輪替后,民進黨再度失去政權,也經常運用街頭路線主導議題和積累政治資本。甚至將街頭帶入議會,進行強力杯葛、掩護“太陽花”運動占領立會。而在議會路線方面也培養(yǎng)出不少口才便給、言詞犀利的政治新秀。甚至有不少上得了議會廟堂,下得了群眾現場的政治巨星。

    反觀有長久“執(zhí)政”經驗的國民黨內雖然有不少優(yōu)秀的官僚人才、專家學者,但是能夠在立會辯論、帶動議題或是在街頭激發(fā)群眾熱情者寥寥可數。除了2018年的韓流帶動一陣風潮外,失去政權后的國民黨始終給人一種奄奄一息的印象。固然有受到“執(zhí)政黨”的打壓追殺、資源盡失的原因外,缺乏政治人才與找不到戰(zhàn)場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議會里,雖然有豬下水大戰(zhàn)的激情演出,甚至吸引海外媒體報導,但是缺乏宣傳管道與整體作戰(zhàn)的能力,反而收到反效果,給人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在街頭上,雖然與勞工團體秋斗結合,但是訴求過雜且缺乏“公民團體”的聲援,在氣勢上也比不上當年民進黨反萊牛、反萊豬的陣仗。正當黨中央一籌莫展、支持者徒呼負負時,一些少壯派一步一腳印地推動罷免和“公投”聯署,正為反對陣營找出一條生路甚至是新的政治監(jiān)督模式。

    這種模式或許可以稱做“新街頭政治”,這種新街頭政治不同于過去臺灣所謂的街頭路線,沒有動輒上萬人的示威游行,更不會有警民沖撞的場面。無須動員,也沒有太多的鎂光燈,只是在一些菜市場、街口等人潮聚集的地方,一個大聲公,一張寫字臺,就可以進行宣傳理念,征集聯署,于是開啟了新的政治運動。這樣的方式其實頗類似古代希臘雅典的廣場政治,透過現場的人群互動甚至辯論,爭取認同,發(fā)揮影響力。這樣的拙樸簡單的方式不但凝聚出人民的力量,讓執(zhí)政者產生畏懼,也讓臺灣民主政治產生微妙的變化。

    罷免對象的選擇以及“公投”題目的擬定可以由政黨主導也可以由基層自發(fā),聯署的過程不是只有單向的、組織性的動員,這其中有不少面對面說服、交流的過程,所以這樣的政治運動是最接地氣、最草根的民主運動。公家機器、媒體、財團的影響有限,當他們試圖打壓、操縱都有可能引起更大的反彈。

    島內先行“憲法”增修條文中雖然賦予立法機構“倒閣權”,但“倒閣”也伴隨“立法院”解散,可是臺當局領導人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的畸形現象,“倒閣”意義不大,更何況“立法委員”又要面對改選的風險,所以實務上從未實施,未來實施的可能性也不大。“立委”任期4年任期雖然不長,但臺灣地區(qū)沒有期中改選的制度,無法反映民意的變化。臺灣地區(qū)對于罷免的門坎其實不低,罷免并不容易改變議會生態(tài),但是對于民意代表言行或政策方向會產生警示的作用?!肮丁钡闹苯用裰饕部梢员磉_較實時且強烈的民意,可以補正島內現行制度的缺失,不至于民眾只有在選舉日才是主人的問題。

    對政黨而言,也可以在議題設定、汲取民意、培養(yǎng)人才以及組織訓練上有所收獲,沒有了黨產資源、傳統(tǒng)派系或側翼勢力的包袱,反而可以走出一條康莊大道。慎選議題與對象,盡量以監(jiān)督糾正的角度出發(fā),說服群眾,相信新街頭政治可以在新威權復辟的憂慮下找到民主的新出路。(作者為退休大學教師)

 

來源:中國時報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essencecafe.cn